清朝末年,“格物致知”的省称“格知”。()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释不包括()A、格即来B、格物即来物C、致即智D、物指事,类似于人事
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A、张载B、郑玄C、司马光D、王阳明
对格物致知的“格”理解不正确的是()A、本义是“来”B、“格也”即“至也”C、“格”和“至”是典型的施受同词D、仅是“克服”的意思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A、认为“格”即“至”B、把“至”递训为“穷”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A、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B、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C、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D、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我们对二程的“格物穷理”的理解不包括()A、格物能提升到穷理的境界B、理是万事万物在本体上的映射C、包括了事物之理D、也包括了生命根本性的道德实践
《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大学》的三纲领不包括()A、亲民B、明明德C、格物致知D、止于至善
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A、学而知之者B、困而学之C、困而不学D、格物致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文中的先生提出的理论应该是()A、格物致知B、宇宙便是吾心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D、致良知
“格物致知”来源于《礼记•中庸》,“格”的意思是感通;而“格物穷理”是朱熹提出来的。()
谁认为“格物致知”中的“格”意思是“变革”?()A、朱熹B、王阳明C、王艮D、毛泽东
单选题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A学而知之者B困而学之C困而不学D格物致知
判断题“格物致知”来源于《礼记•中庸》,“格”的意思是感通;而“格物穷理”是朱熹提出来的。()A对B错
单选题对格物致知的“格”理解不正确的是()A本义是“来”B“格也”即“至也”C“格”和“至”是典型的施受同词D仅是“克服”的意思
判断题李翱从人心不被物干扰的层次来理解格物致知。A对B错
单选题我们对二程的“格物穷理”的理解不包括()A格物能提升到穷理的境界B理是万事万物在本体上的映射C包括了事物之理D也包括了生命根本性的道德实践
单选题关于司马光对“格物致知”的训诂,理解不正确的有()A司马光的训诂否定了郑玄的训诂B他对物的态度是对立C定型了格物致知的两种阐释方向D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单选题《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单选题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释不包括()A格即来B格物即来物C致即智D物指事,类似于人事
单选题谁认为“格物致知”中的“格”意思是“变革”?()A朱熹B王阳明C王艮D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