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儿童误将可乐瓶中的84消毒液喝下,为防止毒物吸收、保护黏膜,在急诊送医院之前,你应该让该儿童喝的是()A、温开水B、牛奶C、咖啡D、麦片E、盐水

一名儿童误将可乐瓶中的84消毒液喝下,为防止毒物吸收、保护黏膜,在急诊送医院之前,你应该让该儿童喝的是()

  • A、温开水
  • B、牛奶
  • C、咖啡
  • D、麦片
  • E、盐水

相关考题:

一名1岁小儿,误将家人装在可乐瓶里的机油当成饮料喝下,被紧急送往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因抢救及时,患儿没有发生生命危险。这是该院一周来抢救的多例误服毒物小JL之一,因有毒物质严重威胁小儿的生命健康,为此该院专家特别提醒家长注意,要加强对小儿的看护,不要将毒物放在孩子看得见、触摸得到的部位,以免因误服造成孩子的生命损失。问题:请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做好误服毒物后的措施?

为防止毒物的吸收和保护胃肠黏膜,食物中毒后,应尽快使用( )。A.氧化剂B.驱虫剂C.拮抗剂D.防腐剂

在日常工作中,目前经常使用有效氯含量0.1%的84消毒液进行台面、地面、物表消毒。84消毒液属于() A、高效消毒液B、中效消毒液C、低效消毒液D、以上都不是

小卖部早上冰柜中有可乐20瓶,苏打水15瓶。中午清点冰柜时发现柜中剩余的可乐总价与苏打水相等。已知可乐3元一瓶,苏打水3.5元一瓶。问上午可乐和苏打水合计最多卖出了多少瓶?A.22B.18C.12D.9

为中毒病人洗胃时,先吸后灌的目的是()A、防止胃扩张B、鉴定毒物C、防止毒物吸收D、防止胃管堵塞

用润滑剂阻止毒物吸收的方法是:在误服腐蚀性毒物,要立即口服稠米汤,鸡蛋清、豆浆、面粉糊、牛奶等保护剂,保护胃粘膜,并能(),减少吸收。A、冲淡毒物B、吸收毒物C、粘附毒物D、扩散毒物

如果一个人最多能喝下60度中国白酒一瓶,他可能喝下13度红葡萄酒大约多少瓶?()A、一瓶B、两瓶C、三瓶D、四瓶

用84消毒液为餐具消毒与水的配比是多少?

为防止肠道传染病发生,蔬菜、瓜果可选用的最佳消毒剂是()。A、84消毒液B、过氧乙酸C、碘酒D、乙醇E、新洁尔灭

对于急性中毒的儿童的急救措施不包括()A、尽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B、对症治疗C、特效治疗D、防止毒物吸收E、抗感染治疗

常用于室内物品表面和空气消毒的84消毒液浓度为()。

毛果芸香碱滴眼时压迫内眦的目的为()A、防止刺激鼻黏膜B、防止刺激眼结膜C、防止刺激角膜D、防止鼻黏膜吸收E、防止眼结膜吸收

误将碘酒喝下而引起中毒,用冲洗?()A、米汤B、牛奶C、肥皂水

对于急性食物中毒儿童的急救措施应首选()A、催吐、洗胃、导泻B、对症治疗C、特效治疗D、防止毒物吸收E、抗感染治疗

未被血液污染用品及环境使用84消毒液浓度为多少?

为防止毒物的吸收和保护胃肠黏膜,食物中毒后,应尽快使用()A、氧化剂B、驱虫剂C、拮抗剂D、防腐剂

氧气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装上瓶帽,其作用是()。A、美观B、防止漏气C、防止爆炸D、保护瓶阀

吸附毒物保护肠黏膜的是()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84消毒液消毒茶具,浸泡时间为3-5分钟B、84消毒液消毒茶具,浸泡时间为10-15分钟C、84消毒液消毒茶具,浸泡时间为15分钟以上D、84消毒液消毒茶具,浸泡时间为5-10分钟

专家认为84消毒液可有效杀灭空中飘浮飞沫中的细菌。

单选题对于急性中毒的儿童的急救措施不包括()A尽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B对症治疗C特效治疗D防止毒物吸收E抗感染治疗

单选题毛果芸香碱滴眼时压迫内眦的目的为()A防止刺激鼻黏膜B防止刺激眼结膜C防止刺激角膜D防止鼻黏膜吸收E防止眼结膜吸收

问答题背景材料: 一名2岁小儿,误将家人装在可乐瓶里的机油当成饮料喝下,被紧急送往山东大学齐 鲁儿童医院,因抢救及时,患儿没有发生生命危险。这是该院一周来抢救的多例误服毒物小JL 之一,因有毒物质严重威胁小儿的生命健康,为此该院专家特别提醒家长注意,要加强对小儿 的看护,不要将毒物放在孩子看得见、触摸得到的部位,以免因误服造成孩子的生命损失。 问题: 请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做好误服毒物后的措施?

单选题一名儿童误将可乐瓶中的84消毒液喝下,为防止毒物吸收、保护黏膜,在急诊送医院之前,你应该让该儿童喝的是()A温开水B牛奶C咖啡D麦片E盐水

单选题在日常工作中,目前经常使用有效氯含量0.1%的84消毒液进行台面.地面.物表消毒。84消毒液属于()A高效消毒液B中效消毒液C低效消毒液D以上都不是

单选题下列关于人体各器官吸收毒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小肠里面容易吸收脂溶性毒物B胃部可以吸收弱酸、碱性毒物C小肠吸收毒物采取的是主动吸收D口腔黏膜吸收的毒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单选题用润滑剂阻止毒物吸收的方法是:在误服腐蚀性毒物,要立即口服稠米汤,鸡蛋清、豆浆、面粉糊、牛奶等保护剂,保护胃粘膜,并能(),减少吸收。A冲淡毒物B吸收毒物C粘附毒物D扩散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