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板座须组装正位,铆固后须平整密贴,新铆从板座与牵引梁间隙不大于()mm(用塞尺检测不得触及铆钉杆)。A、1B、2C、3D、4

从板座须组装正位,铆固后须平整密贴,新铆从板座与牵引梁间隙不大于()mm(用塞尺检测不得触及铆钉杆)。

  • A、1
  • B、2
  • C、3
  • D、4

相关考题:

从板座用铆钉分别铆装于端梁两端的内侧面上()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侧架立柱磨耗板补装时,采用平头铆钉须液压()铆固。 A.冷铆B.热铆C.拉铆D.铆焊

从板座、冲击座检查临修要求不正确的是()。 A.从板座、冲击座无裂损B.铆钉无折断、丢失C.牵引梁内侧磨耗板无裂纹D.从板座、冲击座无裂损,铆钉无折断、丢失

新铆从板座与牵引梁间隙不大于()mm(用1mm塞尺检测不得触及铆钉杆)。 A.2B.1C.0.8D.1.5

牵引梁内侧磨耗板磨耗深度须使用()进行检测。 A、钢卷尺B、从板座磨耗测量尺C、塞尺D、现车钩缓综合检测量具

前、后从板座磨耗深度须使用()进行检测。 A、钢卷尺B、从板座磨耗测量尺C、塞尺D、现车钩缓综合检测量具

当列车处在牵引状态下,作用力在钩缓装置中的传递过程为()。A、车钩→缓冲器→前从板→后从板座→牵引梁→车体B、车钩→缓冲器→前从板→牵引梁→后从板座→车体C、车钩→前从板→缓冲器→后从板座→牵引梁→车体D、车钩→牵引梁→前从板→后从板座→缓冲器→车体

当列车处在减速状态下,作用在钩缓装置中的传递过程为()。A、车钩→缓冲器→前从板→后从板座→牵引梁→车体B、车钩→缓冲器→前从板→牵引梁→后从板座→车体C、车钩→牵引梁→前从板→后从板座→缓冲器→车体D、车钩→前从板→缓冲器→后从板座→牵引梁→车体

新热铆从板座与牵引梁间隙不大于()。A、1mmB、2mmC、3mmD、4mm

从板座、冲击座检查临修要求不正确的是()A、从板座、冲击座无裂损B、铆钉无折断、丢失C、牵引梁内侧磨耗板无裂纹D、从板座、冲击座无裂损,铆钉无折断、丢失

从板座弯曲后与梁之间隙不大于5mm,指的是贯通间隙。

侧架立柱磨耗板补装时,采用平头铆钉须液压()铆固。A、冷铆B、热铆C、拉铆D、铆焊

从板座与牵引梁的间隙要求?

各梁上、下盖板补强板厚度不小于原盖板厚度,宽度与原盖板相同;补强板长度:焊结构者,须盖过裂纹每侧不小于300mm;铆结构者,须跨过裂纹每侧()个铆钉孔。A、5B、2C、3D、4

新铆从板座与牵引梁间隙不大于()mm(用1mm塞尺检测不得触及铆钉杆)。A、2B、1C、0.8D、1.5

车钩缓冲装置中,从板座分为前从板座和后从板座,铆结于()内侧面上,用以阻挡从板的移动,从而使缓冲器实现衰减及缓和列车冲击的目的。A、牵引梁B、制动梁C、车架大梁

原为拉铆结构组装的配件,重新铆装时仍须为拉铆结构。铆接后零部件的接触面间须严密,在距铆钉中心50mm范围内用()的塞尺测量,不得触及铆钉杆。A、45mmB、50mmC、0.5mmD、1mm

闭锁位时,钩提杆扁平部位须能自由落入钩提杆座的扁孔内,其间隙不大于()mm。A、1B、2C、3D、4

各梁上下盖板补强板长度铆结构者,须跨过裂纹每侧()个铆钉孔。A、1B、2C、3D、4

铁路货车临修,从板座破损时更换。从板座铆钉松动时更换铆钉;9孔及以上者铆钉松动超过()时须更换全部铆钉;新铆从板座与牵引梁间隙不大于()。A、1/2,0.5mmB、1/3,1mmC、1/4,1.5mmD、1/5,2mm

转K6型侧架立柱磨耗板组装时,须采用铆钉热铆。

单选题从板座、冲击座检查临修要求不正确的是()A从板座、冲击座无裂损B铆钉无折断、丢失C牵引梁内侧磨耗板无裂纹D从板座、冲击座无裂损,铆钉无折断、丢失

单选题铁路货车临修,从板座破损时更换。从板座铆钉松动时更换铆钉;9孔及以上者铆钉松动超过()时须更换全部铆钉;新铆从板座与牵引梁间隙不大于()。A1/2,0.5mmB1/3,1mmC1/4,1.5mmD1/5,2mm

单选题新铆从板座与牵引梁间隙不大于()mm(用1mm塞尺检测不得触及铆钉杆)。A2B1C0.8D1.5

单选题侧架立柱磨耗板补装时,采用平头铆钉须液压()铆固。A冷铆B热铆C拉铆D铆焊

单选题从板座弯曲后与牵引梁贯通间隙不大于()。A4mmB5mmC6mmD7mm

单选题车钩缓冲装置中,从板座分为前从板座和后从板座,铆结于()内侧面上,用以阻挡从板的移动,从而使缓冲器实现衰减及缓和列车冲击的目的。A牵引梁B制动梁C车架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