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控制菌培养温度为A.23~28℃B.25~28℃C.30~35℃D.36℃±1℃E.37℃±0.5℃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控制菌培养温度为

A.23~28℃
B.25~28℃
C.30~35℃
D.36℃±1℃
E.37℃±0.5℃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下列哪些操作不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对微生物检查法的规定A、细菌的培养温度为30~35℃B、控制菌培养温度为23~28℃C、玫瑰红钠培养基用于霉菌和酵母菌计数D、鼻用制剂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E、具抑菌活性的供试品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包括检查。( )A.细菌数B.霉菌数C.立克次体数D.控制菌E.酵母菌数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对于有抑菌作用的供试品,通常采用方法消除抑菌活性后,再依法检查。( )A.培养基稀释法B.离心沉淀集菌法C.薄膜过滤法D.中和法E.沉淀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细菌、霉菌、酵母菌与控制菌的检查方法为A.光阻法或显微计数法B.光阻法或滤膜过滤法C.平皿法或薄膜过滤法D.平皿法或显微计数法E.平皿法或光阻法

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包括A.无菌检查B.热原检查C.不溶性微粒检查D.细菌内毒素检查E.控制菌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控制菌培养温度为A、23~28℃B、25~28℃C、30~35℃D、36℃±1℃E、37℃±0.5℃

微生物限度检查项目包括A:无菌检查B:热原检查C:不溶性微粒检查D:细菌内毒素检查E:控制菌检查

眼部给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除细菌数、霉菌数和酵母菌数外还包括()、()和大肠埃希菌。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控制菌培养温度为()。

微生物限度检查不包括()A、细菌数B、霉菌数C、酵母菌数D、病毒数

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及控制菌的培养温度为()。A、23-28℃B、30-35℃C、23-25℃D、25-28℃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用于细菌计数用培养基为()

简述药典微生物限度法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如何规定的?

《中国药典》对片剂微生物限度检查规定,霉菌、酵母菌数不得超过1000个/g。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与无菌检查法相比2000年版增加和强化了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A、培养基灵敏度检查B、方法验证C、控制菌的检查D、阳性对照

丸剂中的大肠埃希菌检查属于()A、制剂通则检查B、一般杂质检查C、特殊杂质检查D、微生物限度检查E、重金属检查

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霉菌、酵母菌的培养温度为()。A、23-28℃B、30-35℃C、23-25℃D、25-28℃

微生物的限度检查,供试品具抑菌活性,消除干扰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菌落总数的培养基为(营养琼脂),培养时间为()培养温度为();嗜冷菌所用培养基为(),培养时间为(),培养温度为();霉菌、酵母菌的培养基为(),培养温度为(),培养时间为()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对于有抑菌作用的供试品,通常采用()方法消除抑菌活性后,再依法检查。A、培养基稀释法B、离心沉淀集菌法C、薄膜过滤法D、中和法E、沉淀法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无菌产品进行质量监督,判断产品是否被微生物污染的指标是()A、无菌检查B、微生物限度检查C、控制菌检查D、内毒素检查

问答题简述药典微生物限度法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如何规定的?

配伍题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用于细菌计数用培养基为()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用于霉菌计数用培养基为()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用于检查大肠杆菌培养基为() |无菌检查法中,用于检查细菌的培养基为()A胆盐乳糖培养基B营养琼脂培养基C硫乙醇酸盐培养基D玫瑰红钠培养基

单选题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控制菌培养温度为(  )。A23~28℃B25~28℃C30~35℃D36℃+18℃E37℃±0.5℃

单选题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无菌产品进行质量监督,判断产品是否被微生物污染的指标是()A无菌检查B微生物限度检查C控制菌检查D内毒素检查

多选题下列哪些操作不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对微生物检查法的规定()A细菌的培养温度为30~35℃B控制菌培养温度为23~28℃C玫瑰红钠培养基用于霉菌和酵母菌计数D鼻用制剂不得检出大肠埃希菌E具抑菌活性的供试品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

单选题丸剂中的大肠埃希菌检查属于()A制剂通则检查B一般杂质检查C特殊杂质检查D微生物限度检查E重金属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