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淬火铸铁导轨面的淬火深度可达()MMA、0.5~0.8B、0.8~1C、1~1.5D、1.5~2

频淬火铸铁导轨面的淬火深度可达()MM

  • A、0.5~0.8
  • B、0.8~1
  • C、1~1.5
  • D、1.5~2

相关考题:

为了消除铸铁导轨的内应力所造成的精度变化,需在加工前作()处理。 A、回火B、淬火C、时效D、调质

当回路中通过相当强度的电流时,电流能量即转变成热能消耗在接触部位,这是淬火热源,瞬时温度可达( ),经过床身的自身冷却,或经过风冷急速冷却,接触部件的金相组织产生变化为隐针状马氏体的,深度可达0.1~02mm,其硬度可达HRC60左右,即在工件表面形成点接触式淬火,当这些点连成线,很多淬火的线覆盖导轨表面时,就形成了导轨表面的强化处理,提高了导轨表面局部硬度,耐磨性和使用寿命。A.5000CB.10000CC.15000CD.20000C

车轮的表面应进行表面淬火,淬火深度应达到()。 A.5~15mmB.15~20mmC.20~25mm

机床导轨表面电接触加热自冷淬火是利用来加热导轨表面,再利用导轨本身的热传导使已加热的奥氏体组织迅速冷却,转变成马氏体组织,达到局部淬火目的,采用()这种淬火工艺具有耐磨性高、淬火变形小等特点。 A、乙炔火焰B、燃烧焦炭C、接触电阻D、中频感应炉

车轮的工作面需经淬火,淬火的深度不低于20mm。()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表面淬火深度在0.3mm以上时,怎样测定淬火硬度深度?

机床导轨的淬火一般采用()、()、()。

中频淬火的淬硬层深度要比淬火的淬硬层深度深.

根据导轨的形状、尺寸及质量等要求,最好的热处理方法是()。A、高频感应加热淬火B、火焰淬火C、接触电阻加热淬火

要求感应加热淬火的硬化层深度为1.3-5.5mm,应选用()感应加热淬火。A、高频B、超高频C、中频D、工频

灰铸铁表面淬火的目的是提高铸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方法有中、高频感应加热淬火法、火焰淬火等。铸件表面快速加热到900~1000℃,然后进行喷水冷却,经淬火后表面层组织为()。A、马氏体B、马氏体和石墨C、石墨D、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具有“在低速移动时不易出现爬行现象”特点的导轨是()A、滑动导轨;B、铸铁-淬火钢导轨;C、滚动导轨;D、静压导轨

火焰淬火的淬硬层深度一般为()mm。

车轮的工作面需经淬火,淬火的深度不低于20mm。

车轮工作面需淬火处理,硬度为(),当车轮直径为>400mm时,淬火深度不小于()mm,当车轮直径<400mm时,淬火深度不小于()mm。

车轮组踏面的淬火深度是()。A、15mmB、10mmC、8mmD、5mm

适用于高频感应加热淬火的有HT300(53HRC)和HT200(48HRC以上),淬火深度可达()mm。此材料在淬火前必须精刨,Ra3.2μm。A、1.8~2B、1.7~2C、1.6~2D、1.5~2

球墨铸铁经等温淬火后,强度极限бb可达1100-()MN/m2。A、1600B、1500C、1400D、1300

消除铸铁导轨的内应力所造成的变化,需在加工前( )处理。A、回火B、淬火C、时效D、表面热

为消除铸铁导轨的内应力所造成的精度变化,需在加工前作()处理.A、时效B、回火C、淬火

灰口铸铁导轨表面淬火,组织为极细的马氏体+片状石墨,淬硬层可达0.2~0.3mm,硬度可达()。A、55~61HRCB、35~40HRCC、187~235HBD、145~187HB

为了提高铸铁导轨的耐磨性,常用的方法是对导轨表面进行()。A、火焰淬火B、电接触淬火C、渗碳淬火

为消除铸铁导轨的内应力所造成的精度变化,需要加工前作()处理。A、时效B、回火C、淬火

高频淬火铸铁导轨面的淬火深度可达()mm。A、0.5~0.8B、0.8~1C、1~1.5D、1.5~2

机床导轨高频感应淬火的淬火深度达()mm。A、4~5B、3~4C、2~3D、1.5~2

单选题提高灰铸铁耐磨性应选用()A整体淬火B渗碳+淬火+低温回火C表面淬火D等温淬火

判断题球墨铸铁采用等温淬火比普通淬火后的韧性更好。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