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 A、穷理的方法问题
  •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 C、理气的关系问题
  •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相关考题:

清朝末年,“格物致知”的省称“格知”。()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佛家认识论的方法和途径是()。 A.“格物致知”B.“继善成性”C.仁知会合D.性命之理

通过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你认为《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二程之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王阳明和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训释和不同时代的转向密不可分。

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A、认为“格”即“至”B、把“至”递训为“穷”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先秦时,“格物致知”的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强调的是由此得到的知识。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

古人对“格物致知”有多种解释,其强调知与功效、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以及亲身实践对知的重要性。()

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家强调格物致知B、道家强调离形去智C、儒家强调格物致知D、儒家强调离形去智E、儒家强调科学实证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是()提出的A、陆九渊B、朱熹C、王阳明D、张载

“格物致知”是()提出的教育主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德行,又有知识。A、孔子B、朱熹C、陶行之D、蔡元培

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家强调格物致知B、道家强调离形去智C、儒家强调格物致知D、儒家强调离形去智E、儒家强调严密的科学实证

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A、净化个人心灵B、树立独立人格C、解决百姓生计D、解释世界本源

下列不属于朱熹的思想主张的是:()A、“万物之理终归为一”B、“慎思明辩,格物致知”C、“致良知”D、“正君心”

“格物致知”来源于《礼记•中庸》,“格”的意思是感通;而“格物穷理”是朱熹提出来的。()

谁认为“格物致知”中的“格”意思是“变革”?()A、朱熹B、王阳明C、王艮D、毛泽东

问答题通过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你认为《礼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

单选题格物致知是()提出的A陆九渊B朱熹C王阳明D张载

判断题先秦时,“格物致知”的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强调的是由此得到的知识。A对B错

判断题“格物致知”来源于《礼记•中庸》,“格”的意思是感通;而“格物穷理”是朱熹提出来的。()A对B错

单选题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A认为“格”即“至”B把“至”递训为“穷”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单选题“格物致知”是()提出的教育主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德行,又有知识。A孔子B朱熹C陶行之D蔡元培

单选题谁认为“格物致知”中的“格”意思是“变革”?()A朱熹B王阳明C王艮D毛泽东

多选题对待知(智),儒家和道家的看法有所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道家强调格物致知B道家强调离形去智C儒家强调格物致知D儒家强调离形去智E儒家强调严密的科学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