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乐句乐段的“起承转合”中,一般结束在不稳定音上的是( )句。A.起B.承C.转D.合

四乐句乐段的“起承转合”中,一般结束在不稳定音上的是( )句。

A.起
B.承
C.转
D.合

参考解析

解析:起承转合在音乐创作中,特别是在我国歌曲创作中最为常见。其中转句的出现使音乐风格和特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对比和转折,一般结束在不稳定音上。因此正确答案为A。

相关考题:

起承转合结构常用于() A、二乐句乐段B、四乐句乐段C、二段曲式D、三乐句乐段

最常见的乐段通常由()个乐句组成。 A、2个乐句B、3个乐句C、4个乐句D、1个乐句

乐段写段。要求:1. 用下面谱例作为第一乐句,完成一个4乐句的乐段。 (5分)2. 结构为“起承转合”。 (5分)

旋律写作。要求:(1)以下面谱列中乐句作为第一乐句,运用同头换尾的手法创作第2乐句,构成第1乐段。(2)写作由两个乐句构成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构成再现单二部曲式。

下面谱例是由具有()功能的四句乐段组成。A.起承转合B.起承C.合尾D.螺蛳结顶

乐段写作。要求:(1)将谱例中的乐句作为第一个乐句,写作一个乐段。(5分)(2)采用螺蛳结顶(句幅递减)的手法。(5分)

要求:(1)用下列谱例中a、b两个乐句和自己创编的两个乐句构成四个乐句乐段。(2)乐段的结构为起承转合。

依据下面的谱例,创作完整的乐段。要求:(1)根据第一乐句的旋律风格及和声织体,续写第二乐句。(4分)(2)创作的第二乐句要与第一乐句同头换尾。(3分)(3)乐段结束时的终止式里要用到终止四六和弦。(3分)

要求:(1)用下列谱例中a.b两个乐句和自己创编的两个乐句构成四个乐句乐段。(2)乐段的结构为起承转合。

《沂蒙山小调》是运用四句型乐段的写作中的哪种基本创作手法?(  )A.根据“复叙法”原则产生的四句体乐段B.根据“起承转合”原则产生的四句体乐段C.根据“呼应法”原则产生的四句体乐段D.根据落音下行引导乐句而成的四句体乐段

歌曲《共产儿童团歌》为一段体中的哪种常用结构类型?( )A.两句结构乐段B.三句结构乐段C.四句结构乐段D.五句结构乐段

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 )。A.乐思、乐节、乐段B.乐句、乐节、乐汇C.乐思、乐句、乐汇D.乐句、乐段、歌曲

起承转合式乐段的第三句,一般采用的发展手法是( )。A.对比B.重复C.再现D.变奏

为3-4岁儿童选择配器方案时,一般宜在()A乐句之间变化音色B乐段之间变化音色C乐句之中变化音色D乐段之中变化音色

为3~4岁儿童选择配器方案时,一般宜在()A、乐句之间变化音色B、乐段之间变化音色C、乐句之中变化音色D、乐段之中变化音色

下列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A、乐句-乐段-乐节-乐汇B、乐段-乐节-乐汇-乐句C、乐汇-乐节-乐句-乐段D、乐节-乐汇-乐句-乐段

音乐段落中具有()的单位,称为乐句。

《紫竹调》一般以四个乐句为一乐段进行演唱。

在我国歌曲创作中较为常见的四句体乐段中,()是全曲发展的基础。A、起句B、承句C、转句D、合句

在曲式结构中,()是最小的曲式结构单位。A、乐汇B、乐节C、乐句D、乐段

常见的乐段由()或()乐句组成.他的形象单一,能完整或相对完整地表达一个(),结尾一般落在()上.由一个乐段构成的歌()曲,我们称它为().

在三个乐句的乐段中,第二乐句结束时通常采用()。A、完美终止B、半终止C、补充终止D、阻碍终止

填空题音乐段落中具有()的单位,称为乐句。

单选题下列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是()。A乐句-乐段-乐节-乐汇B乐段-乐节-乐汇-乐句C乐汇-乐节-乐句-乐段D乐节-乐汇-乐句-乐段

单选题在三个乐句的乐段中,第二乐句结束时通常采用()。A完美终止B半终止C补充终止D阻碍终止

单选题为3-4岁儿童选择配器方案时,一般宜在()A乐句之间变化音色B乐段之间变化音色C乐句之中变化音色D乐段之中变化音色

单选题为3~4岁儿童选择配器方案时,一般宜在()A乐句之间变化音色B乐段之间变化音色C乐句之中变化音色D乐段之中变化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