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钩钩头肩部与冲击座留有()mm的距离。A、60B、80C、100D、110

车钩钩头肩部与冲击座留有()mm的距离。

  • A、60
  • B、80
  • C、100
  • D、110

相关考题:

车钩支撑座与冲击座(B部)间隙不小于()。 A.43mmB.44mmC.45mmD.46mm

与冲击座一体的车钩弹性支撑装置座变形大于()或影响车钩支撑装置作用时调修。 A.3mmB.5mmC.7mmD.8mm

东风7型内燃机车的钩头肩部与缓冲座的距离中修限度为()。 A、50mmB、60mmC、70mmD、80mm

东风4C型内燃机车的钩头肩部与尾端缓冲座的距离原形为()。 A、70mmB、80mmC、90mmD、100mm

16、17型车钩支撑座与冲击座(B部)间隙不小于(),弹性支承装置组装后,弹性支承托板上平面(不含磨耗板)至冲击座上口的距离不小于197mm。 A.26mmB.36mmC.46mmD.56mm

车钩钩肩与冲击座间距须符合:装用ST型缓冲器时,间距须为()mm,不符时可换装凹槽型冲击座,车钩钩肩与冲击座间距须大于76mm。 A.95+10-5mm;B.76+10-5C.91+10-5mmD.93+10-5mm

()将车钩缓冲装置安装在车体的底架上。A、钩头B、缓冲装置C、对中装置D、钩尾冲击座

冲击座段修时装用活动车钩托梁的冲击座,插托梁的方孔下角裂纹时,焊修后(),侧框上、下内侧距离大于8mm时修理。

跨装车组必须使用车钩缓冲停止器。车钩缓冲停止器的宽度应小于冲击座至钩头背间距离的()mm。

车钩缓冲装置一般由车钩钩头、缓冲装置、对中装置和()等部分组成。A、钩尾缓冲座B、钩尾冲电座C、钩尾安装座D、钩尾冲击座

车钩钩肩与冲击座间距须符合:装用ST型缓冲器时,间距须为()mm,不符时可换装凹槽型冲击座,车钩钩肩与冲击座间距须大于76mm;A、95+10-5mmB、76+10-5C、91+10-5mmD、93+10-5mm

车钩缓冲装置修理更换时16、17型车钩支撑座与冲击座()间隙不小于46mm。A、A部B、C部C、B部D、D部

车钩缓冲停止器,置于冲击座和钩头背之间的钢板,在冲击座一侧,应制作成梯形或圆弧形(圆弧半径不大于100mm),宽度(B)(最宽处)应小于冲击座至钩头背间距离的()mm。A、2~4B、3~6C、2~5D、3~5

当车钩受到过大的冲击作用力时,钩头后部的钩肩与()接触,使部分冲击力直接传递给车辆底架,避免缓冲器破损。A、横梁B、冲击座C、从板

钩头斜键的钩头与套件之间()A、紧帖B、进入C、留有间隙D、留有距离

当车钩处于解钩状态时,()能确保车钩保持在列车中心线位置并防止车钩在水平方向上的摆动。A、钩头B、缓冲装置C、对中装置D、钩尾冲击座

6G型车钩的钩头肩部与冲击座间的距离为()。A、85±10mmB、105±10mmC、125±10mmD、145±10mm

13号车钩的钩头肩部与冲击座间的距离为()。A、76mmB、88mmC、97mmD、106mm

钩头键的钩头与套件之间()A、紧贴B、进入C、留有间隙D、留有距离

单选题车钩缓冲停止器,置于冲击座和钩头背之间的钢板,在冲击座一侧,应制作成梯形或圆弧形(圆弧半径不大于100mm),宽度(B)(最宽处)应小于冲击座至钩头背间距离的()mm。A2~4B3~6C2~5D3~5

填空题跨装车组必须使用车钩缓冲停止器。车钩缓冲停止器的宽度应小于冲击座至钩头背间距离的()mm。

单选题16、17型车钩支撑座与冲击座(B部)间隙不小于(),弹性支承装置组装后,弹性支承托板上平面(不含磨耗板)至冲击座上口的距离不小于197mm。A26mmB36mmC46mmD56mm

单选题当车钩受到过大的冲击作用力时,钩头后部的钩肩与()接触,使部分冲击力直接传递给车辆底架,避免缓冲器破损。A横梁B冲击座C从板

单选题车钩支撑座与冲击座(B部)间隙不小于()。A43mmB44mmC45mmD46mm

单选题车钩缓冲装置修理更换时16、17型车钩支撑座与冲击座()间隙不小于46mm。AA部BC部CB部DD部

单选题车钩钩头肩部与冲击座留有()mm的距离。A60B80C100D110

单选题车钩缓冲装置一般由车钩钩头、缓冲装置、对中装置和()等部分组成。A钩尾缓冲座B钩尾冲电座C钩尾安装座D钩尾冲击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