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B.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C.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给予刑事处罚D.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当时传统司法审判有积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
B.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C.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给予刑事处罚
D.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当时传统司法审判有积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参考解析

解析: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其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故A项正确);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这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既遂、未遂(故B项正确)。《春秋》决狱实行“论心定罪”原则,若犯罪入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其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可以减免刑责(而非“不给予刑事处罚”,故C项错误);相反,犯罪入主观动机严重违背儒家倡导的精神,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也要认定犯罪给予严惩。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传统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但是,若专以主观动机“心”、“志”的“善恶”,判断有罪无罪或罪行轻重,也往往会成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在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故D项正确。

相关考题: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下面关于春秋决狱理解错误的是A.这段话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B.《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C.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可以直接取代汉律来审案D.以《春秋》来断案,往往也会成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在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关于《春秋》决狱,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A.《春秋》决狱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现B.《春秋》决狱是汉代判案断狱的一种原则、方法和制度C.它是直接引用儒家经典《春秋》的经义内容,作为审理案件的法律根据D.《春秋》决狱讲究论心定罪,即志恶而违于法者免,志善而合于法者诛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出自()A.《淮南子》B.《新书》C.《春秋繁露》D.《新语》

下列关于春秋决狱的表述,正确的有A.春秋决狱是贾谊倡导的B.春秋决狱的实质是原心定罪C.春秋决狱盛行于秦汉,直到隋唐时期才退出历史舞台D.春秋决狱是将儒家经典的原则适用于案件审理的特殊审判方式

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角度,解释下面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本其事而原其志。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篇中说:“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下列关于《春秋》决狱理解不正确的有:A.这段话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B.《春秋》决狱的司法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C.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可以直接取代汉律来审案D.以《春秋》来断案,往往也会成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在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为董仲舒“德主刑辅”的思想,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志善而违于法者免B.志恶而合于法者诛C.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D.世人惟不平则鸣

(2005年真题)《明史·刑法志》:“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我国西汉时期提出“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采用“春秋决狱”的代表人物是:()A、刘向B、张汤C、董仲舒

汉武帝时提出以春秋决狱的是()A、贾谊B、张释之C、董仲舒D、司马迁

“春秋决狱”的要旨是()。A、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B、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罚C、首恶者从重惩治D、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A、萧何B、汉景帝C、董仲舒D、汉文帝

简述“春秋决狱”的要旨。

《春秋决狱》的作者是()。A、孙膑B、韩非子C、董仲舒D、子产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出自()A、《淮南子》B、《新书》C、《春秋繁露》D、《新语》

西汉武帝时期,提倡“春秋决狱”断狱方式的是()。A、董仲舒B、萧何C、张汤D、张释之

多选题“春秋决狱”的要旨是()。A必须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B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罚C首恶者从重惩治D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

单选题西汉武帝时期,提倡“春秋决狱”断狱方式的是()。A董仲舒B萧何C张汤D张释之

单选题我国西汉时期提出“意善而违于法者免,意恶而合于法者诛”,采用“春秋决狱”的代表人物是:()A刘向B张汤C董仲舒

问答题翻译: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多选题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2013年真题]A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B在着重考查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C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给予刑事处罚D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当时传统司法审判有积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单选题《论毅力》的总论点是 ( )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B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C成败之数,视此而已D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

问答题简述“春秋决狱”的要旨。

单选题汉武帝时提出以春秋决狱的是()A贾谊B张释之C董仲舒D司马迁

单选题“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出自()A《淮南子》B《新书》C《春秋繁露》D《新语》

单选题春秋决狱的首倡者是:()。A萧何B汉景帝C董仲舒D汉文帝

多选题关于《春秋》决狱,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A《春秋》决狱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现B《春秋》决狱是汉代判案断狱的一种原则、方法和制度C它是直接引用儒家经典《春秋》的经义内容,作为审理案件的法律根据D《春秋》决狱讲究论心定罪,即志恶而违于法者免,志善而合于法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