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5-26所示梁,当力偶Me的位置在梁的AB段内改变时,有下列结论正确的为( )。 A.剪力图、弯矩图都改变B.剪力图不变,只弯矩图改变C.弯矩图不变,只剪力图改变 D.剪力图、弯矩图都不变

如图5-26所示梁,当力偶Me的位置在梁的AB段内改变时,有下列结论正确的为( )。

A.剪力图、弯矩图都改变
B.剪力图不变,只弯矩图改变
C.弯矩图不变,只剪力图改变
D.剪力图、弯矩图都不变


参考解析

解析:提示:集中力偶只影响弯矩图,当有集中力偶作用时弯矩图发生突变。

相关考题:

简支梁AB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如图示,该梁正确的受力图是(  )。

如图所示一等截面简支梁,则梁中点C处的挠度为( )。

两根矩形截面悬臂梁,弹性模量均为E,横截面尺寸如图,两梁的载荷均为作用在自由端的集中力偶。已知两梁的最大挠度相同,则集中力偶Me2是Me1的(悬臂梁受自由端集中力偶M作用,自由端挠度为ML2/2EI)A.8倍B.4倍C.2倍D.1倍

悬臂梁的载荷如图,若集中力偶m在梁上移动,梁的内力变化情况是(  )。A.剪力图、弯矩图均不变B.剪力图、弯矩图均改变C.剪力图不变,弯矩图改变D.剪力图改变,弯矩图不变

简支梁AC的A、C截面为铰支端,已知的弯矩图如图示,其中AB段为斜直线,BC段为拋物线。以下关于梁上载荷的正确判断是:A.AB段q=0,BC段q≠0,B截面处有集中力B.AB段q≠0,BC段q=0,B截面处有集中力C.AB段q=0,BC段q≠0,B截面处有集中力偶D.AB段q≠0,BC段q=0,B截面处有集中力偶(q为布数荷集度)

如图所示梁,剪力等于零的截面位置x之值为:

当力P直接作用在简支梁AB的中点时,梁内的σmax超过许用应力值30%。为了消除过载现象,配置了如图所示的辅助梁CD,则此辅助梁的跨度a的长度应为:A. 1. 385mB.2. 77mC. 5. 54mD. 3m

简支梁受荷载如图所示,在支座A处的约束反力为(  )。

当力P直接作用在简支梁AB的中点时,梁内的σmax超过许用应力值30%。为了消除过载现象,配置了如图所示的辅助梁CD,则此辅助梁的跨度a的长度应为:A. 1. 385m B.2. 77mC. 5. 54m D. 3m

一微段梁如图所示,其内力正确的表述是: A. Q>0,M0C. Q0,M>0

如图所示,表示悬臂梁支座截面弯矩的影响线形状的是(  )。A、AB、BC、CD、D

如图所示梁中,ME和B支座竖向反力VB应为(  )。

如图所示梁中点的挠度为(  )。

简支梁AC的A、C截面为铰支端。已知的弯矩图如图所示,其中AB段为斜直线,BC段为拋物线。以下关于梁上载荷的正确判断是:A. AB段q=0,BC段q≠0,B截面处有集中力B. AB段q≠0,BC段q≠0,B截面处有集中力C. AB段q=0,BC段截面处有集中力偶D. AB段q≠0,BC段q≠0,B截面处有集中力偶(q为分布载荷集度)

如图5-44所示,已知梁的弯曲刚度EI为常数,今欲使梁的挠曲线在x=l/3处出现—拐点,则比值Me1/Me2为 ( )。A.Me1/Me2=2 B. Me1/Me2= 3 C.Me1/Me2=1/2 D. Me1/Me2=1/3

如图5-32所示,T形截面的梁,两端受力偶矩M。作用。以下结论错误的为( )。A.梁截面的中性轴通过形心 B.梁的最大压应力出现在截面的上边缘 C.梁的最大压应力与最大拉应力数值不等 D.梁内最大压应力的值(绝对值)小于最大拉应力

如图5-43所示,两根材料相同、弯曲刚度相同的悬臂梁I、II如图示,正确结论为( )。A. I梁和II梁的最大挠度相同 B. II梁的最大挠度是I梁的2倍C. Ⅱ梁的最大挠度是I梁的4倍 D. Ⅱ梁的最大挠度是I梁的1/2倍

梁AB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如图所示。梁上作用有均布载荷,载荷集度为q=10kN/m。在梁的自由端还受有集中力F=30kN和力偶矩为M=10kN·m作用,梁的长度为L=1m,试求固定端A处的约束反力。

在下列关于梁的说法中,()是正确的。A、当悬臂梁只承受集中力时,梁内无弯矩B、当悬臂梁只承受集中力偶时,梁内无剪力C、当简支梁只承受集中力时,梁内无弯矩D、当简支梁只承受集中力偶时,梁内无剪力

在梁的集中力偶作用处,梁的弯矩图不发生改变。

简支梁的支座上作用集中力偶M,当跨长L改变时,梁内最大剪力发生改变,而最大弯矩不改变。

单选题(2012)梁ABC的弯矩如图所示,根据梁的弯矩图,可以断定该梁B点处:()A无外载荷B只有集中力偶C只有集中力D有集中力和集中力偶

多选题悬臂梁AB在跨间截面C和自由端B受等值反向的一对力偶m作用,则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AC段弯矩为零BCB段为纯弯曲C整个梁上剪力为零D弯矩图在C截面发生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