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5-44所示,已知梁的弯曲刚度EI为常数,今欲使梁的挠曲线在x=l/3处出现—拐点,则比值Me1/Me2为 ( )。A.Me1/Me2=2 B. Me1/Me2= 3 C.Me1/Me2=1/2 D. Me1/Me2=1/3

如图5-44所示,已知梁的弯曲刚度EI为常数,今欲使梁的挠曲线在x=l/3处出现—拐点,则比值Me1/Me2为 ( )。

A.Me1/Me2=2 B. Me1/Me2= 3 C.Me1/Me2=1/2 D. Me1/Me2=1/3


参考解析

解析:提示:注意拐点的弯矩等于零。

相关考题:

图示为梁在实际状态下的MP图,EI=常数,则K截面的角位移46.6/EI。()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有如图所示简支梁,其抗弯刚度EI为常数。该梁的挠曲线方程为()。A.B.C.D.

某悬臂梁其刚度为EI,跨度为l,自由端作用有力F。为减小最大挠度,则下列方案中最佳方案是()

跨度为l的简支梁已知EI,当整个梁承受均布荷载q时,梁中点挠度Wc=-5ql^4/384EI,图示简支梁跨中挠度Wc=()。

如图所示一等截面简支梁,则梁中点C处的挠度为( )。

简支梁荷载及几何尺寸如图所示,欲使中点是挠曲线的拐点,则( )。A.m1/m2=1B.m1/m2=1/2C.m1/m2=1/3D.m1/m2=3

两根矩形截面悬臂梁,弹性模量均为E,横截面尺寸如图,两梁的载荷均为作用在自由端的集中力偶。已知两梁的最大挠度相同,则集中力偶Me2是Me1的(悬臂梁受自由端集中力偶M作用,自由端挠度为ML2/2EI)A.8倍B.4倍C.2倍D.1倍

已知图示梁抗弯刚度EI为常数,则用叠加法可得跨中点C的挠度为:

已知图示梁抗弯刚度EI为常数,则用叠加法可得自由端C点的挠度为:

已知简支梁受如图所示荷载,则跨中点C截面上的弯矩为:

—铸铁梁如图所示,已知抗拉的许用应力[σt]c],则该梁截面的摆放方式应如何图所示?

图示结构简支梁AB与悬臂梁DE用铰链与弹性杆CD相连。已知q、l、a、EI、E1A,则CD杆的内力为:

如图所示的连续梁,已知F、l、φB、φC,则可得出(  )。

如图所示结构,集中质量m在刚性梁的中点,EI=∞,弹簧刚度为k,该体系自振频率为(  )。

如图所示结构,EI为常数,欲使结点B的转角为零,则q的值为(  )kN/m。 A、0 B、2 C、4 D、8

已知刚架的弯矩图如图所示,杆的抗弯刚度为杆的为2EI,则结点B的角位移等于:

如图(a)所示,该结构抗弯刚度为EI,取图(b)为基本结构,则δ11为(  )。 A、l/(EI) B、5l/(6EI) C、9l/(16EI) D、l/(6EI)

结构在荷载下的弯矩图如图所示,曲线为q=2kN/m引起的二次抛物线,EI=常数。B点的水平位移为(  )。A.108/(EI)(→)B.756/(EI)(→)C.828/(EI)(→)D.900/(EI)(→)

图示连续梁,EI=常数,已知支承B处梁截面转角为-7Pl2/240EI(逆时针向),则支承C处梁截面转角φC应为:

图示连续梁,EI=常数,欲使支承B处梁截面的转角为零,比值a/b应为:

如图所示组合结构,梁式杆件EI=常数,桁架杆件EA=常数,C点竖向位移为(  )。 A、向上 B、向下 C、为零 D、需计算确定

用位移法计算图所示梁(EI=常数),基本体系如图所示,k11为(  )。 A、6EI/l B、7EI/l C、8EI/l D、9EI/l

图示梁的抗弯刚度为EI,长度为l,欲使梁中点C弯矩为零,则弹性支座刚度k的取值应为(  )

图示连续梁,EI=常数,欲使支承B处梁截面的转角为零,比值a/b应为:A. 1/2B. 2C. 1/4D. 4

如图5-43所示,两根材料相同、弯曲刚度相同的悬臂梁I、II如图示,正确结论为( )。A. I梁和II梁的最大挠度相同 B. II梁的最大挠度是I梁的2倍C. Ⅱ梁的最大挠度是I梁的4倍 D. Ⅱ梁的最大挠度是I梁的1/2倍

如图5-45所示二梁弯曲刚度EI相同,载荷q相同,则下列4种关系中,正确的为( )。A.两梁对应点的内力和位移相同 B.两梁对应点的内力和位移不同C.内力相同,位移不同 D.内力不同,位移相同

图示结构连续梁的刚度为EI,梁的变形形式为(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