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2020章节测试(含答案)

角色采择是指

A、按照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的规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B、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

C、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人的态度行为提出要求

D、态度或行为偏离了角色期望

E、许多角色集于一身


参考答案:B


下列观点哪些是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A、在社会互动中起中介作用的是符号

B、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C、符号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D、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的人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E、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参考答案:ABDE


“当一个胖子装忧郁的时候,别人还以为是肚子饿。”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概念是

A.旁观者效应:个体面对紧急事件时,他人在场会抑制其利他行为发生的现象
B.自我透明度错觉: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程度的一种倾向
C.社会焦点效应:一个人会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的一种倾向
D.自证预言:若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则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 胖子装忧郁;
② 别人以为肚子饿;
③ 分析题干中的现象:题干描述的是人会误以为自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别人却没有接收到正确的信息。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个体面对紧急事件时”,不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说明定义;
B项:一个胖子装忧郁的时候,以为大家会知晓自己的心理感受,结果别人以为是肚子饿”,体现了“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程度”,可以说明定义;
C项:“当一个胖子装忧郁的时候,别人还以为是肚子饿”,强调的是忧郁的心理状态被人误会,不属于“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不能说明定义;
D项:“若人们相信某件事件会发生”,不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说明定义。
因此,选择B选项。


“当一个胖子装忧郁的时候,别人还以为是肚子饿。”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概念是

A.旁观者效应:个体面对紧急事件时,他人在场会抑制其利他行为发生的现象
B.自我透明度错觉: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程度的一种倾向
C.社会焦点效应:一个人会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的一种倾向
D.自证预言:若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则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 胖子装忧郁;
② 别人以为肚子饿;
③ 分析题干中的现象:题干描述的是人会误以为自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别人却没有接收到正确的信息。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个体面对紧急事件时”,不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说明定义;
B项:一个胖子装忧郁的时候,以为大家会知晓自己的心理感受,结果别人以为是肚子饿”,体现了“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程度”,可以说明定义;
C项:“当一个胖子装忧郁的时候,别人还以为是肚子饿”,强调的是忧郁的心理状态被人误会,不属于“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不能说明定义;
D项:“若人们相信某件事件会发生”,不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说明定义。
因此,选择B选项。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情的看法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


答案:对
解析: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一厌恶”“爱一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2020章节测试(含答案)绪论1、由于处于当事人或傍观者位置的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答案:2、我们的行为应该在自己内在的态度和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之间取得平衡答案:3、作弊者倾向于高估作弊行为的发生率。答案:4、一般来说,了解越少,偏见越多。答案:5、人不可能完全公正、客观地反应客观世界。答案:6、人的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基于内在的动力,也可能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压力。答案:7、由于处于当事人或傍观者位置的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答案:8、在“基本归因错误”中,当事人通常更多进行内归因,旁观者常常更多做外归因。答案:X9、心理学研究发现,个性比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预测效度更好。答案:10、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A、人与人行为的个体差异B、人如何解读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C、人与人如何相互影响D、人的认知特点是如何误导我们的答案:BCD第一章测试1、每个人的观点、偏好和心境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答案:2、公开表达反对态度后,“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答案:3、从众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答案:4、好人有时候也会干坏事。答案:5、心理学研究表明,集体决策总是优于个人决策。答案:X6、不通过奖惩或竞争,就不可能影响对方。答案:X7、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行为表现往往有较大的差异答案:8、群体成员间相互接触,往往会极化已有的观点和行为。答案:9、当个体绩效容易识别时,就会发生社会懈怠现象。答案:X10、在团队工作情景下,如果个人业绩难以被清晰地辨别出来,就可能产生社会懈怠现象。答案:第二章测试1、人的行为总是建立在自己的态度的基础上。答案:X2、人倾向于喜欢在愉悦时见到的人或物,不喜欢在难受时见到的人或物。答案:3、一般父母对最小的孩子关照更多,往往导致产生“百姓爱幺儿”的现象。答案:4、“越来之不易越珍惜”,心理学理论认同这种说法。答案:5、随着视频材料的增多,我们越来越不需要阅读文字了。答案:X6、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给别人洗脑是不可能的。答案:X7、洗脑的基本方法有:A、晓之以理B、动之以情C、导之以行D、胡搅蛮缠答案:ABC8、人的判断和决策,会受到自己情绪的强烈影响。答案:9、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有道理的。答案:10、人不仅会“先知后行”,也会“先行后知”。答案:第三章测试1、主观的偏见经常能演化为客观的现实。答案:2、人的认知可能使我们感知到并不存在的事物关系。答案:3、为了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人甚至会不惜扭曲对现实的认知。答案:4、囚徒困境揭示出:个体理性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答案:5、冲突的双方往往都认为自己的侵犯行为是被迫自卫。答案:6、挫折不会引起对第三方的侵犯行为。答案:X7、直觉在帮助我们快速认知环境的同时,也可能误导我们。答案:8、人通常喜欢自己群体的成员胜于喜欢别人群体的成员答案:9、一般来说,你与某人的冲突越多,你对他/她的偏见就越多。答案:10、有心理学家认为,侵犯本能是一种生存策略。答案:11、心理学研究证实了宣泄理论,而不支持学习理论。答案:X12、冲突的双方往往都认为自己的侵犯行为是被迫自卫。答案:13、一般来说,个体遭受的挫折和打击越多,产生的主观偏见也就越多。答案:第四章测试1、进化理论认为,助人行为实质上是一种集体层面上的自私行为。答案:2、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我们帮助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答案:3、帮助别人,自己能收获快乐。答案:4、社会规范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源于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和遵从。答案:5、雌性倾向选择养育能力更优秀的雄性繁衍后代。答案:6、雄性倾向于选择生育能力更优秀的雌性繁衍后代。答案:7、对于自己熟悉的人或物,我们倾向于产生喜爱性“偏见”。答案:8、我们不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答案:9、囚徒困境揭示出:个体理性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答案:10、不合作通常来源于对对方的不信任。答案:第五章测试1、邹三吉是孙成的()A、丈母娘B、父亲C、师傅D、哥哥答案:D2、孙成看上了王家酒店的卖酒姑娘,于是专门去王家酒店买酒。答案:X3、由于长辈的反对,一对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答案:X4、孙成与王桂英相好后,决定离家私奔。答案:X5、最终,一对年轻人和两位老人都结为夫妻。答案:6、孙成打酒展现了恋爱中男追女的具体细节。答案:X7、孙成打酒故事展现了本课程中曾经提到的女追男的哪些技巧?A、接近B、接触C、控制D、冷落答案:AB8、王桂英对孙成一见钟情。答案:9、邹三吉是孙成的亲爹。答案:X10、两个年轻人的感情,最终也促成的两位老人的婚事。答案: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情的看法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


答案:对
解析: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一厌恶”“爱一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情的看法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


答案:对
解析: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一厌恶”“爱一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情的看法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


答案:对
解析: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一厌恶”“爱一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态度是人们对某一事情的看法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


答案:对
解析: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一厌恶”“爱一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和()进行推论而得来的。

A他人外显的行为,行为发生的环境

B自己外显的行为,行为发生的环境

C自己内在的状态,行为发生的环境

D他人内在的状态,行为发生的环境


B


相关考题:

考题 以下是调节心理平衡的几种方法,其中错误的是()。A、不把自己同别人或别的事情来回比较。B、不让被人左右自己的情绪。C、不对事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并逐步接受自己并不赞赏的现实。D、根据自己的行为期待别人给予同等待遇。正确答案:D

考题 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 )A、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所报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B、犯罪主体对危害结果所报的心理态度C、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D、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正确答案:C

考题 单选题以下是调节心理平衡的几种方法,其中错误的是()。A不把自己同别人或别的事情来回比较。B不让被人左右自己的情绪。C不对事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并逐步接受自己并不赞赏的现实。D根据自己的行为期待别人给予同等待遇。正确答案: D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对自己和别人行为原因的认知,叫做()。A人际关系知觉B归因C印象D态度正确答案: B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A、犯罪人对自己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所持的心理态度B、行为人对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C、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D、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正确答案:D

考题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A、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抱有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B、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C、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D、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正确答案:D

考题 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和()进行推论而得来的。A、他人外显的行为,行为发生的环境B、自己外显的行为,行为发生的环境C、自己内在的状态,行为发生的环境D、他人内在的状态,行为发生的环境正确答案:B

考题 单选题同样的事情,人们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恰恰反映了人们自己的()A情绪B观点C心理状态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正确答案: C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单选题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A犯罪人对自己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所持的心理态度B行为人对危害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C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效果所持的心理态度D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正确答案: D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对自己和别人行为原因的认知,叫做()。A、人际关系知觉B、归因C、印象D、态度正确答案:B
最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