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和铁路建设者克服了“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多年冻土”3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使青藏铁路于()全线建成并通车。这条铁路的诞生也因此具有重大的科技意义。A、2006年10月1日B、2006年7月1日C、2005年10月1日

科研人员和铁路建设者克服了“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多年冻土”3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使青藏铁路于()全线建成并通车。这条铁路的诞生也因此具有重大的科技意义。

  • A、2006年10月1日
  • B、2006年7月1日
  • C、2005年10月1日

相关考题:

青藏高原的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则不可逆转,有的植物被恢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高寒、干旱、原始和极其脆弱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特征。以下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青藏高原的植物十分脆弱,遭到破坏则不可逆转B.高寒、干旱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C.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最古老、最原始的D.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虽然原始,但抗破坏能力很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 (2)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规划的具体任务有()。A: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脆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B:加强生态保育,促进生态脆弱区修复进程C: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构建脆弱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D:强化资源开发监管执法力度,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2005年,我国攻克(  )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A.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环境污染B.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复杂C.环境污染、生态复杂、高寒缺氧D.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设置在()铁路的列检作业场,因高寒缺氧、行动不便、列车质量标准要求高,可适当增加作业人员。

2006年12月28日,新华社评出2006年十大国内新闻,“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位列其中: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于1984年投入运营。2001年6月开工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960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工程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铁路之最。分析该新闻所包含的新闻价值要素。

青藏铁路的参建单位和广大建设者,破解的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是()。A、多年冻土B、高寒缺氧C、生态脆弱D、大片湿地

高原铁路应考虑高寒缺氧特点,为旅客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救助)设施。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攻克了多年冻土、高赛缺氧、()三大世界性难题。A、生态脆弱B、气候寒冷C、地形复杂D、最高海拔

青藏铁路在()三大世界性难题取得重大突破后,于2006年7月开通运营,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A、高海拔、高寒、高缺氧B、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C、气候恶劣、严重缺氧、空气干燥D、冻土、雪域、冰川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高原铁路应考虑高寒缺氧特点,为旅客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救助)设施。

依据《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中远期(2016-2020年)目标是()。A、研究构建生态脆弱区产业准入机制,全面限制有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产业扩张,防止因人为过度干扰所产生新的生态退化B、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趋势已得到基本遏止,人地矛盾得到有效缓减,生态系统基本处于健康、稳定发展状态C、到2020年,生态脆弱区40%以上适宜治理的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退化生态系统已得到基本恢复D、明确生态脆弱区空间分布、重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和压力,初步建立起有利于生态脆弱区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E、生态产业示范区在生态脆弱区全面开展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脆弱区的()及其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为恢复和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A、地理分布B、生态类型C、分布面积大小D、现状特征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包括()。A、以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改善脆弱生态系统为目标B、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和改善脆弱生态系统为目标C、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增进群众参与意识,逐步恢复脆弱区生态系统D、倡导生态文明,积极增进群众参与意识,优先恢复脆弱区生态系统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的具体任务是()。A、加强生态保育,促进生态脆弱区修复进程B、强化资源开发监管执法力度,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C、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D、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脆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E、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构建脆弱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多选题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的具体任务是()。A加强生态保育,促进生态脆弱区修复进程B强化资源开发监管执法力度,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C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D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脆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E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构建脆弱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

判断题高原铁路应考虑高寒缺氧特点,为旅客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救助)设施。A对B错

单选题阻扰青藏铁路开通的世界难题是()。A冻土B缺氧C生态脆弱D以上都包括

单选题青藏铁路在()三大世界性难题取得重大突破后,于2006年7月开通运营,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A高海拔、高寒、高缺氧B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C气候恶劣、严重缺氧、空气干燥D冻土、雪域、冰川

多选题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高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B热带雨林恢复力稳定性高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没有差别D热带雨林恢复力稳定性低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填空题设置在()铁路的列检作业场,因高寒缺氧、行动不便、列车质量标准要求高,可适当增加作业人员。

填空题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堪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面对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建成的()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成为与首都相连,与世界接轨的钢铁大动脉,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宏伟的大工程,开创了西藏交通史上又一个新纪元。

判断题《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高原铁路应考虑高寒缺氧特点,为旅客和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救助)设施。A对B错

单选题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攻克了多年冻土、高赛缺氧、()三大世界性难题。A生态脆弱B气候寒冷C地形复杂D最高海拔

多选题青藏铁路格拉段1142千米因存在(  )三大世界级难题而长期停建,最终克服难题而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运营。A风力强劲B千里冻土C高寒缺氧D生态脆弱E沼泽广布

不定项题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的具体任务是()。A加强生态保育,促进生态脆弱区修复进程B强化资源开发监管执法力度,防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C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D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脆弱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多选题《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脆弱区的()及其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为恢复和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A地理分布B生态类型C分布面积大小D现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