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轨道隧道段沉降变形观测应以( )沉降为主。 A.拱顶B.拱脚C.仰拱D.边墙

无砟轨道隧道段沉降变形观测应以( )沉降为主。


A.拱顶

B.拱脚

C.仰拱

D.边墙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隧道工程沉降观测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无砟轨道与隧道的结合部就是在仰拱之上,虽然测点是布置在拱脚的位置,但实际上是监测仰拱的变形量。故选项C正确。

相关考题: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应低于±2mm。()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时速350km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桥台台尾过渡段工后沉降()cm。 A.3B.5C.10D.15

无砟轨道区段桥台、涵洞边墙、隧道洞口与路基交界处的工后沉降差不应大于()mm,工后沉降差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A.5B.10C.15D.20

隧道沉降变形观测应以( )沉降为主。A.拱顶B.边墙C.仰拱D.地面

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按()等变形测量等级技术要求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点的水准测量采用()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A、三;二B、二;三C、三;四

一般情况下,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观测、()观测、()观测为主。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什么沉降观测为主?

无砟轨道发生沉降变形时,只能通过()进行调整。

无砟轨道过渡段施工过程中,填筑不密实很可能造成()沉降而破坏上部的轨道结构。

不属于变形观测的是()。A、隧道拱顶沉降观测B、隧道围岩收敛观测C、软基沉降观测D、水准测量

无砟轨道基础工后沉降的要求有哪些?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A、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B、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C、沉降变形点: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D、沉降变形点,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无砟道床施工过程中应全程对作业地段()观测点进行系统观测。当实际观测值大于()值时,应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沉降分析评估,确认沉降稳定后再继续施工。

无砟轨道区段桥台、涵洞边墙、隧道洞口与路基交界处的工后沉降差不应大于()mm,工后沉降差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路基无砟轨道施工后,在上、下行轨道外侧(路肩侧)距支承层边缘()mm处支承层台面上各设一个沉降观测点。A、100B、150C、200D、250

时速250km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桥台台尾过渡段工后沉降()cm。A、3B、5C、10D、15

发现无砟轨道上拱或下沉,路基沉降、边坡溜坍、崩塌落石,桥涵沉降、墩台倾斜、车船冲撞,隧道衬砌混凝土出现开裂有脱落危险,隧道掉块或其他病害危及行车安全时,应立即封锁线路。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A、1/100B、1/1000C、1/10000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的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是:一般地段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

有砟轨道工后沉降的定义是()。A、轨道基础设施竣工铺轨工程包括铺砟开始时的沉降量与最终形成的总沉降量之差。B、在铺轨工程完成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C、路基工程竣工后产生的沉降量

无砟轨道路堤填筑后,应对路基沉降进行系统的观测与分析评估,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A、20mB、30mC、50m

填空题无砟轨道区段桥台、涵洞边墙、隧道洞口与路基交界处的工后沉降差不应大于()mm,工后沉降差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判断题发现无砟轨道上拱或下沉,路基沉降、边坡溜坍、崩塌落石,桥涵沉降、墩台倾斜、车船冲撞,隧道衬砌混凝土出现开裂有脱落危险,隧道掉块或其他病害危及行车安全时,应立即封锁线路。A对B错

单选题时速250km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桥台台尾过渡段工后沉降()cm。A3B5C10D15

单选题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A1/100B1/1000C1/10000

单选题隧道二次衬砌沉降缝两侧不均匀沉降观测、洞口段与洞口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频率应()d进行一次A7B15C21D24

填空题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的工后沉降控制标准是:一般地段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