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参考解析
解析:【知识点】维新思想。
【答案】D。
【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答案】D。
【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相关考题: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风气败坏
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空间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在金钱至上等社会观念影响下出现了城市冷漠化问题。下列能够反映这一问题的文艺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等待戈多》D、《格尼尔卡》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下列对当时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化B、“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C、国民的权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
史载,道光时(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它反映的是()A、因“海禁”政策,湖丝只能从广东、上海出口B、道光年间,湖丝先从广东后自上海出口C、鸦片战争后,湖丝方出口海外D、道光年间,湖丝仅在上海出口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公元1889年法国为庆祝大革命100周年,于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并完成艾菲尔铁塔。这些活动可以反映当时法国人的哪种心态?()A、肯定启蒙政治思想及工业革命B、歌颂“革命之子”拿破仑之成就C、推崇笛卡尔及其主张D、纪念路易十四
单选题公元1889年法国为庆祝大革命100周年,于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并完成艾菲尔铁塔。这些活动可以反映当时法国人的哪种心态?()A肯定启蒙政治思想及工业革命B歌颂“革命之子”拿破仑之成就C推崇笛卡尔及其主张D纪念路易十四
填空题清朝同光年间第一书法大师,也是光绪帝老师的清朝著名大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