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问题: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

问答题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问题: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教师语言是:() A.文字表达的一种形式B.师生交流思想的工具C.教师与学生的对话D.是教师传授知识信息的载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A、对话的过程B、交流的过程C、学习的过程

师生之间建立友谊虽然可以使教师更完全地了解学生,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 )

制约教师“向学生学习”的因素有A、传统教师角色观的超越远未实现B、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教师“向学生学习”的一道屏障C、压制性的教学文化及其记忆性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D、教师问题意识的欠缺

案例一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案例二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请根据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求: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500字。

案例一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案例二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请分析案例二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案例一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案例二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根据案例一的教学片段,请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师生交流互动,并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讨论法B.提问法C.讲述法D.演示法

案例: 在有理数运算的课堂教学片段中,某学生的板演如下:针对该学生的解答,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师:请仔细检查你的演算过程,看是否正确无误? 生:好像正确吧。请分析例题1、例题2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10分)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 — 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 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就叫“破十法”吧!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

在师生关系中,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  )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过程的展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对“及时反馈”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提问,学生作答B、学生提问,教师释疑解惑C、现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交流D、教学完毕后的检查测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观察是获得()的渠道,也是使师生展开对话的基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进行不断地交流,下面对教学交流的描述,正确的有()。A、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很多,比如平时课后作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B、对于不同的交流内容,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C、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方式也很多,可以通过言语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工具进行交流等D、教师使用“批注”和“修改”功能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修改是一种指导,不属于师生交流的范畴

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它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求上升为情感需求,也使教师的教学动机由职责需求上升为情感需求B、学生可以在师生间交流的过程中从教师那里获知自已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能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C、教师可以在师生间交流的过程中从学生那里获取大量信息来改进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D、师生间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教学信息、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情感方面等,不涉及教师的行为与情感E、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间的交流是建立在教学信息的基础之上的,交流的内容应以教学信息为中心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是()。A、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B、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C、教师讲、学生听D、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学习

在对话法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A、平等的B、以教师为中心C、以学生为中心D、以教师为主体

在教学“杠杆原理”时,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教师、学生与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展开的对话是()。A、人与自然的对话B、人与主体的对话C、人与人的对话D、人与客体的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的过程中进行。A、以教师为主体B、以学生为主体C、师生平等对话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A、师生对话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D、课堂活动

谈话法的特点是()。A、教师问学生答B、师生对话C、学生问教师答D、教师起控制作用

单选题教师、学生与以教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展开的对话是()。A人与自然的对话B人与主体的对话C人与人的对话D人与客体的对话

单选题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单选题对“及时反馈”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提问,学生作答B学生提问,教师释疑解惑C现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交流D教学完毕后的检查测试

单选题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A师生对话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D课堂活动

判断题在师生关系中,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