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道岔导曲线实际起点在尖轨尖端后298mm处。

提速道岔导曲线实际起点在尖轨尖端后298mm处。


相关考题:

对口道岔尖轨尖端轨距递减,两尖端处轨距相等。()

对口道岔尖轨尖端轨距递减:两尖轨尖端距离小于( ),两尖端处轨距相等时不作递减。A、6.25mB、10㎜C、20mD、6m

普通单开道岔需要考虑轨距加宽的地点有哪些? A.基本轨前接头处轨距(等于或略大于1435)B.尖轨尖端轨距C.尖轨跟端在侧线或直线上轨距D.导曲线中部轨距

提速道岔导曲线实际起点在尖轨尖端后298mm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提速道岔尖轨尖端为藏尖式结构,从尖轨顶端2mm处作藏尖补充刨切。尖轨藏于基本轨轨线3mmm。()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曲基本轨的曲折点在尖轨尖端和导曲线终点。

60km/h钢轨12号提速道岔,侧向尖轨采用()尖轨。A、曲线B、切线型曲线C、直线D、曲线或切线型曲线

时速350公里42号道岔,曲线尖轨距尖端16945mm处尖轨降低值()mm。A、0B、4C、14D、23

使用勾锁器锁闭单转辙机的道岔,锁于()。A、转辙机牵引点处B、距尖轨尖端50厘米处C、距尖轨尖端100厘米处D、转辙机牵引点后的轨枕盒内

60Kg/m钢轨18号提速道岔,导曲线采用圆曲线,尖轨长度为()mm。A、15620B、15640C、15660D、15680

提速道岔外锁闭装置是指其锁闭地点在转辙机外部,其中分动是指道岔两尖轨通过连接杆连在一起构成框架结构进行转换。

普通单开道岔导曲线后部应在()处检查。A、距尖轨跟端1.5mB、距导曲线起点3mC、距导曲线终点4mD、钢轨接头

关于提速道岔尖轨,()的说法是正确的。A、直向和侧向尖轨均为直线型B、直向和侧向尖轨均为曲线型C、直向尖轨为曲线型,侧向尖轨为直线型D、直向尖轨为直线型,侧向尖轨为曲线型

60kg/m钢轨12号提速道岔尖轨,第一牵引点距实际尖端为()。

提速道岔各部分的轨距均设计为1435mm,以减少横向水平力。但是,在尖轨轨头刨切部分,由于曲尖轨采用切线型,在离尖轨尖端相同距离处,曲尖轨的刨切值大于直尖轨,造成曲股轨距存在构造加宽。

普通单开道岔直股前部应在()处检查。A、距尖轨跟端1.5mB、距导曲线起点3mC、距导曲线终点4mD、钢轨接头

12号提速道岔,尖轨尖端轨距()。A、1435mmB、1445mmC、1442mmD、1440mm

提高侧向过岔速度的措施有:()。A、加大道岔的导曲线半径B、采用对称道岔C、以曲线尖轨取代直线尖轨D、采用变曲率的导曲线

单选题60Kg/m钢轨18号提速道岔,导曲线采用圆曲线,尖轨长度为()mm。A15620B15640C15660D15680

单选题使用勾锁器锁闭单转辙机的道岔,锁于()。A转辙机牵引点处B距尖轨尖端50厘米处C距尖轨尖端100厘米处D转辙机牵引点后的轨枕盒内

单选题60km/h钢轨12号提速道岔,侧向尖轨采用()尖轨。A曲线B切线型曲线C直线D曲线或切线型曲线

单选题时速350公里42号道岔,曲线尖轨距尖端9192mm处尖轨降低值()mm。A0B4C14D23

单选题普通单开道岔导曲线前部应在()处检查。A距尖轨跟端1.5mB距导曲线起点3mC距导曲线终点4mD钢轨接头

判断题曲基本轨的曲折点在尖轨尖端和导曲线终点。A对B错

判断题提速道岔导曲线实际起点在尖轨尖端后298mm处。A对B错

多选题提高侧向过岔速度的措施有:()。A加大道岔的导曲线半径B采用对称道岔C以曲线尖轨取代直线尖轨D采用变曲率的导曲线

填空题60kg/m钢轨12号提速道岔尖轨,第一牵引点距实际尖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