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相关考题:

下列各同义词,在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 A、饥、饿B、笑、哂C、杀、弑D、赐、予

下列各组同义词中,属于程度轻重不同的是:A. 奔、跑B. 饥、饿C. 追、逐D. 沐、浴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l)《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说文》:“民,众萌也。”(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 (1)《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2)《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3)《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曲”、“屈”之间的差别: (1)《礼记·经解》:“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2)《周易·系词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 (1)《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6)《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7)《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之下。”

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恭”、“敬”之间的差别: (1)《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 (2)《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3)《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4)《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5)《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6)《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训诂术语的“浑言”和“析言”,其用途是()。A、区别泛指与特指B、说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C、说明同义词作不同解释的原因D、辨别外延相同而内涵有别的概念间的差异E、说明词义引申的途径

简析“饥”、“饿”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说明同义词色彩方面差别。

简析“畏”和“惧”这一对同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

下列各组同义词中,属于程度轻重不同的是()A、奔、跑B、饥、饿C、追、逐D、沐、浴

请说明L2TP的LAC和LSN之间的差别。

问答题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曲”、“屈”之间的差别: (1)《礼记·经解》:“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2)《周易·系词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问答题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完”、“备”之间的差别: (1)《孟子·滕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被,不敢以祭。” (2)《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3)《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4)《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问答题简析“饥”、“饿”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问答题简析“畏”和“惧”这一对同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

问答题如何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问答题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什么方面?举例说明。

问答题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恭”、“敬”之间的差别: (1)《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 (2)《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3)《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4)《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 (5)《论语•季氏》:“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6)《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问答题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人”、“民”之间的差别: (1)《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2)《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3)《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说文》:“民,众萌也。” (5)《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论贵粟疏》:“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问答题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耻”、“辱”之间的区别: (1)《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孟子•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3)《荀子•非十二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4)《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5)《报任安书》:“行莫丑于辱先。” (6)《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7)《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必辱之。”

问答题根据以下例句,说明同义词“饥”、“饿”之间的差别:(l)《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2)《论贵粟疏》:“饥之于食,不待甘旨。”(3)《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4)《淮南子·说山》:“宁一月饥,无一旬饿。”(5)《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多选题训诂术语的“浑言”和“析言”,其用途是()。A区别泛指与特指B说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C说明同义词作不同解释的原因D辨别外延相同而内涵有别的概念间的差异E说明词义引申的途径

问答题请说明L2TP的LAC和LSN之间的差别。

单选题下列同义词中,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A耻和辱B恭和敬C杀和弑D饥和饿

问答题说明同义词色彩方面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