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5岁,初三学生。被父母领来就诊,父母要求治疗师帮助解决孩子最近上网成瘾、经常不愿意上学的问题。治疗师与患者接触后,发现患者对治疗师抵触情绪较大,要么沉默无语,要么表现得烦躁不安。在治疗师的耐心询问下,患者表示不认为自己是上网成瘾,问及为什么不愿意上学时,只是说自己想上学,只是要上学的当天早晨经常会有头晕、肚子痛等症状,所以不能上学。关于家庭治疗,正确的描述是(提示:患者母亲是中学教师,丈夫是公司主管,夫妻结婚20年。在交谈中,治疗师发现总是母亲在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丈夫和孩子则一直面无表情,缄默不语。母亲不断表述如何对孩子寄予厚望,如何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了孩子等,激动时声泪俱下,当治疗师问患者父亲对孩子的问题怎么看时,母亲抢着以不满的口吻说丈夫根本不管孩子,每天很晚才回家,说自己的丈夫“形同虚设”。丈夫则反击说妻子情绪化,根本没有理性。对于这个案例,治疗师决定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A、家庭中某个成员的心理问题对维持家庭的稳定性具有某种作用B、治疗师应该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对家庭某个成员的态度,如同情或批评C、每次治疗时间比个别治疗时间要长D、在本案例中,患者首先应该是干预的对象E、在本案例中,父母首先应该是干预的对象F、家庭成员的问题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

患者男,15岁,初三学生。被父母领来就诊,父母要求治疗师帮助解决孩子最近上网成瘾、经常不愿意上学的问题。治疗师与患者接触后,发现患者对治疗师抵触情绪较大,要么沉默无语,要么表现得烦躁不安。在治疗师的耐心询问下,患者表示不认为自己是上网成瘾,问及为什么不愿意上学时,只是说自己想上学,只是要上学的当天早晨经常会有头晕、肚子痛等症状,所以不能上学。关于家庭治疗,正确的描述是(提示:患者母亲是中学教师,丈夫是公司主管,夫妻结婚20年。在交谈中,治疗师发现总是母亲在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丈夫和孩子则一直面无表情,缄默不语。母亲不断表述如何对孩子寄予厚望,如何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了孩子等,激动时声泪俱下,当治疗师问患者父亲对孩子的问题怎么看时,母亲抢着以不满的口吻说丈夫根本不管孩子,每天很晚才回家,说自己的丈夫“形同虚设”。丈夫则反击说妻子情绪化,根本没有理性。对于这个案例,治疗师决定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

  • A、家庭中某个成员的心理问题对维持家庭的稳定性具有某种作用
  • B、治疗师应该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对家庭某个成员的态度,如同情或批评
  • C、每次治疗时间比个别治疗时间要长
  • D、在本案例中,患者首先应该是干预的对象
  • E、在本案例中,父母首先应该是干预的对象
  • F、家庭成员的问题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

相关考题:

患者,男性,26岁,诊断焦虑性神经症,进行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在最初进行的四次治疗里,治疗师感觉患者一直讲述自己的症状,并且当治疗师与患者谈及其个人经历及内心感受时,患者总是回到其症状上,并表示非常痛苦。与上述行为表现属于同一性质的行为是A、患者在治疗中像小孩一样地吸吮手指B、患者在向治疗师讲述自己看到的新闻C、患者讲述经常出现的梦境D、患者在治疗中哭泣E、患者由现在的事情想到以前类似的经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患者的表现属于A、固着B、投射C、否认D、阻抗E、回避

下面是若干心理治疗能够取得疗效的共同因素,但需除外的是A、相互依赖的治疗性医患关系B、治疗师对患者的详细了解、作出解释、促进患者的理解和内省C、使患者获得学习新经验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希望和信心D、治疗师要求患者接受自己建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E、治疗师自身的特征和吸引力有助于患者唤起新的希望

一男性治疗师给一位女性强迫症患者做精神分析治疗,最能提示治疗联盟出现了问题的现象为A、患者每次都迟到相同的时间B、患者总是提前到达C、患者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问题和生活史D、患者感到治疗师爱上了自己E、治疗师经常为患者延长治疗时间

患者男,32岁。结婚1年,近3~4个月来心情苦闷、没有精神、伤心,被妻子带来就诊。医师发现患者自幼和独身的母亲生活,性格内向,孝顺母亲,婚前婚后一直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儿子孝顺母亲,妻子嫌丈夫不关心自己,丈夫体贴妻子,母亲又怨儿子没有孝道,为此夫妻感情不和,妻子常常一生气就住娘家不回,现在经过劝解后虽然妻子回来一起居住,但是王某总认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所以一直心情不好,失眠,食欲不佳,精神不振。患者目前主要的表现是A、嫉妒妄想B、强迫观念C、转换症状D、抑郁症状E、疑病症状目前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手段是A、抗精神病药物B、抗强迫治疗C、认知治疗D、家庭治疗E、暗示治疗对于该患者开展家庭治疗不包括A、帮助丈夫建立丈夫角色B、帮助妻子建立妻子角色C、帮助母亲获得新的寄托感D、暂不生育E、帮助夫妻建立正确的夫妻联盟关系

患者,男性,12岁。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有很多小动作,经常会干扰周围同学,吸引老师注意。父母总觉得孩子做什么都做不好,并一同带着被诊断有“学校行为问题”的儿子来进行心理治疗。根据该来访家庭的具体情况可以首先考虑进行哪种干预A、个别治疗B、家庭治疗C、夫妻治疗D、精神分析治疗E、催眠治疗在来访家庭进入治疗室后治疗师的下列哪些做法较为得当A、见面后、主动向来访者问候B、双方落座后,治疗师感觉疲乏,禁不住打了个很大的哈欠C、孩子进入治疗室后对桌子上的花瓶很感兴趣,当他伸出手想触摸一下时,被治疗师及时制止D、医生没有必要主动向来访者介绍自己E、孩子似乎避免和医生的眼神接触,经询问后孩子说害怕眼神对视后被治疗师催眠、控制。治疗师听说后感觉“童言无忌”和孩子的父母一笑了之在访谈中父母争着向医生叙述孩子的缺点,以及他们对孩子所作所为的担心、失望,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父母的这种表现可以统称为以下哪种行为A、“灾难取向”B、“缺陷取向”C、“资源取向”D、“错误取向”E、“富有伤害性”在治疗的最后阶段,医生做出的下列哪种行为不太合适A、医生经过询问后觉得患者有待解决的问题较多,就决定第二天和患者做一次3小时的长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问题B、治疗师对会谈进行总结和评论,反映、交流访谈中的印象和感受C、治疗师对于来访家庭在治疗中的合作和对自己的信任表示感谢D、和来访家庭约定下次访谈的时间E、对来访家庭成员布置“家庭作业”在结束访谈时,医生布置家庭作业:父母每天至少记录孩子的5条优点。医生布置的这个家庭作业叫做A、“症状处方”B、“单双日作业”C、“记秘密红账”D、“反常处方”E、“自信训练”在结束访谈时,医生布置家庭作业:父母每天至少记录孩子的5条优点。医生布置的这个家庭作业叫做A、“症状处方”B、“单双日作业”C、“记秘密红账”D、“反常处方”E、“自信训练”在结束访谈时,医生布置家庭作业:父母每天至少记录孩子的5条优点。医生布置的这个家庭作业叫做A、“症状处方”B、“单双日作业”C、“记秘密红账”D、“反常处方”E、“自信训练”

患者男,15岁,初三学生。被父母领来就诊,父母要求治疗师帮助解决孩子最近上网成瘾、经常不愿意上学的问题。治疗师与患者接触后,发现患者对治疗师抵触情绪较大,要么沉默无语,要么表现得烦躁不安。在治疗师的耐心询问下,患者表示不认为自己是上网成瘾,问及为什么不愿意上学时,只是说自己想上学,只是要上学的当天早晨经常会有头晕、肚子痛等症状,所以不能上学。关于家庭治疗,正确的描述是(提示:患者母亲是中学教师,丈夫是公司主管,夫妻结婚20年。在交谈中,治疗师发现总是母亲在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丈夫和孩子则一直面无表情,缄默不语。母亲不断表述如何对孩子寄予厚望,如何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了孩子等,激动时声泪俱下,当治疗师问患者父亲对孩子的问题怎么看时,母亲抢着以不满的口吻说丈夫根本不管孩子,每天很晚才回家,说自己的丈夫“形同虚设”。丈夫则反击说妻子情绪化,根本没有理性。对于这个案例,治疗师决定采取家庭治疗的方法。)A、家庭中某个成员的心理问题对维持家庭的稳定性具有某种作用B、治疗师应该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对家庭某个成员的态度,如同情或批评C、每次治疗时间比个别治疗时间要长D、在本案例中,患者首先应该是干预的对象E、在本案例中,父母首先应该是干预的对象F、家庭成员的问题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这个家庭可能存在着(提示:在接下来几次治疗中,治疗师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患者母亲表现出较多的对孩子的干涉行为,如在治疗室里批评他坐姿不好、抱怨他没有听自己的话多穿件衣服以防感冒、多次用手给孩子缕弄头发等。当患者表示不满母亲偷看自己的手机短信时,母亲解释说:“妈妈不是也给你看自己的短信吗?妈妈爱你,关心你,所以,我们彼此不需要有什么秘密”。治疗师还观察到,患者总是和母亲挨坐的很近,而丈夫对妻子和孩子都没有多少眼神接触。当丈夫被妻子指责不关心孩子时,丈夫讽刺地说:“就你关心,这下好了,把他关心的连学都不想上了”,妻子反唇相讥,孩子大喊:“你们俩还有没有完?”夫妻沉默。)A、母亲的自我分化度较低B、家庭的“情感三角形”C、母亲和孩子之间界线僵硬D、家庭权力等级顺位混乱E、夫妻之间界线模糊F、孩子的行为问题是夫妻冲突的牺牲品在治疗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为了表示对父母权威的尊重,应该首先让父母来讲述问题B、治疗师的任务是观察而不是反应,因此干预是不对的C、绘制家庭结构图只需要包括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如核心家庭成员D、单独与孩子会面,有可能增加孩子对自己个体独立性的意识E、治疗师有时可以轮流地偏袒一方以打破僵持,进行联盟重组F、通常的治疗频度为每周1次

一位女性物理学家的丈夫发现她越来越疏远,情感上难以接近,于是强迫她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女物理学家在治疗一开始就告诉她的精神分析师,她不相信精神医生。无论医生怎样努力地共情和理解她的困境,来访者都加以拒绝。治疗师试图让她思考对治疗师的感受,患者不但拒绝,还责怪治疗师的纠缠。事实上,这种情况如此强烈,以至于很难发展出必要的治疗联盟。治疗师花了几周的时间跟患者解释这种情况是什么,甚至承认她的坚持可能让患者感觉医生的个性很纠缠。最终,患者谈到她认为丈夫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就像她父亲一样恃强凌弱。患者从第一天起就一直试图压制这位治疗师,在她心里,治疗师就像她的对手一样,这个对手的言行跟丈夫很相似。此后,患者能够依据这种现象更好地理解自己,她的治疗取得了进展。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并谈谈这种现象的产生以及它对治疗的影响。

下列有关认知训练的表述正确的是()A、治疗师使用模仿、角色扮演帮助患者演示未来生活B、治疗师帮助患者在情景中学会应对策略C、认知训练能够改变患者的自动思维D、通过认知训练治疗师能够发现患者的歪曲认知E、通过认知训练使患者掌握更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患者,女,28岁,因强迫洗手,害怕碰到垃圾七八年而就诊。经治疗师和患者双方协商后,采用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在第10~15次的治疗时段,患者经常提前到治疗室,慢慢对治疗师的衣着打扮很感兴趣,说治疗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还经常带一些小礼物给治疗师。治疗师委婉地拒绝了患者的礼物。治疗的第20次,患者强迫洗手症状减轻,但以后每次治疗患者都要迟到10~20分钟不等,甚至有一次没去心理治疗室,患者自己解释是忘记了。当治疗过程中出现了阻抗,治疗师应该做的工作不包括()A、治疗师已充分识别阻抗B、帮助患者能够充分体验阻抗C、探讨阻抗产生的原因D、阻抗不影响治疗,可以忽略E、向患者进行澄清和解释

患者女性,23岁,农民。一次与同村人发生口角,对方声音洪亮,患者自感不是对手。第二天起出现无法说话,与之交谈只能用手势表示。能正常咳嗽,到耳鼻喉科检查未发现声带异常。患者求助于心理治疗师,与心理治疗师交谈中患者渐入眠,入眠中心理治疗师引导其重现发生口角的经过,该心理治疗师使用的方法是()A、精神分析疗法B、行为治疗C、催眠治疗D、认知治疗E、个人中心治疗

进行有帮助的转移,错误的是()。A、治疗师或护理人员需要相当的技巧和体力B、为了安全,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穿合适的鞋子和袜子C、治疗师或护理人员的指令应简单、明确,以便患者能正确理解和接受D、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体力和技能,没有把握时不要单独帮助患者转移E、对患者的帮助应自始至终,不能随意改变

患者,女,28岁,因强迫洗手,害怕碰到垃圾七八年而就诊。经治疗师和患者双方协商后,采用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在第10~15次的治疗时段,患者经常提前到治疗室,慢慢对治疗师的衣着打扮很感兴趣,说治疗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还经常带一些小礼物给治疗师。治疗师委婉地拒绝了患者的礼物。治疗的第20次,患者强迫洗手症状减轻,但以后每次治疗患者都要迟到10~20分钟不等,甚至有一次没去心理治疗室,患者自己解释是忘记了。患者经常早到,对治疗师的衣着打扮感兴趣,说治疗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带小礼物给治疗师",这些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说明患者对治疗师产生了()A、反移情B、正移情C、负移情D、阻抗E、自由联想

患者,女,28岁,因强迫洗手,害怕碰到垃圾七八年而就诊。经治疗师和患者双方协商后,采用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在第10~15次的治疗时段,患者经常提前到治疗室,慢慢对治疗师的衣着打扮很感兴趣,说治疗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还经常带一些小礼物给治疗师。治疗师委婉地拒绝了患者的礼物。治疗的第20次,患者强迫洗手症状减轻,但以后每次治疗患者都要迟到10~20分钟不等,甚至有一次没去心理治疗室,患者自己解释是忘记了。关于移情和反移情,下面哪个观点是错误的()A、移情是指患者将过去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B、反移情指治疗师将过去的情感转移到患者身上C、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移情是必然会发生的D、移情是治疗师了解患者潜意识的重要线索E、移情是在意识领域发生的

患者,女,28岁,因强迫洗手,害怕碰到垃圾七八年而就诊。经治疗师和患者双方协商后,采用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在第10~15次的治疗时段,患者经常提前到治疗室,慢慢对治疗师的衣着打扮很感兴趣,说治疗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还经常带一些小礼物给治疗师。治疗师委婉地拒绝了患者的礼物。治疗的第20次,患者强迫洗手症状减轻,但以后每次治疗患者都要迟到10~20分钟不等,甚至有一次没去心理治疗室,患者自己解释是忘记了。患者经常迟到,说明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阻抗,阻抗产生的原因不包括()A、患者安于现状,惧怕任何形式的变化B、不肯放弃那些形成疾病的幼稚冲动C、继发性获益D、移情阻抗E、自由联想

患者,男性,12岁。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有很多小动作,经常会干扰周围同学,吸引老师注意。父母总觉得孩子做什么都做不好,并一同带着被诊断有"学校行为问题"的儿子来进行心理治疗。在来访家庭进入治疗室后治疗师的下列哪些做法较为得当()A、见面后、主动向来访者问候B、双方落座后,治疗师感觉疲乏,禁不住打了个很大的哈欠C、孩子进入治疗室后对桌子上的花瓶很感兴趣,当他伸出手想触摸一下时,被治疗师及时制止D、医生没有必要主动向来访者介绍自己E、孩子似乎避免和医生的眼神接触,经询问后孩子说害怕眼神对视后被治疗师催眠、控制。治疗师听说后感觉"童言无忌"和孩子的父母一笑了之

患者男,32岁。结婚1年,近3~4个月来心情苦闷、没有精神、伤心,被妻子带来就诊。医师发现患者自幼和独身的母亲生活,性格内向,孝顺母亲,婚前婚后一直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儿子孝顺母亲,妻子嫌丈夫不关心自己,丈夫体贴妻子,母亲又怨儿子没有孝道,为此夫妻感情不和,妻子常常一生气就住娘家不回,现在经过劝解后虽然妻子回来一起居住,但是王某总认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所以一直心情不好,失眠,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对于该患者开展家庭治疗不包括()A、帮助丈夫建立丈夫角色B、帮助妻子建立妻子角色C、帮助母亲获得新的寄托感D、暂不生育E、帮助夫妻建立正确的夫妻联盟关系

患者男,32岁。结婚1年,近3~4个月来心情苦闷、没有精神、伤心,被妻子带来就诊。医师发现患者自幼和独身的母亲生活,性格内向,孝顺母亲,婚前婚后一直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儿子孝顺母亲,妻子嫌丈夫不关心自己,丈夫体贴妻子,母亲又怨儿子没有孝道,为此夫妻感情不和,妻子常常一生气就住娘家不回,现在经过劝解后虽然妻子回来一起居住,但是王某总认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所以一直心情不好,失眠,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目前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手段是()A、抗精神病药物B、抗强迫治疗C、认知治疗D、家庭治疗E、暗示治疗

患者男,15岁,初三学生。被父母领来就诊,父母要求治疗师帮助解决孩子最近上网成瘾、经常不愿意上学的问题。治疗师与患者接触后,发现患者对治疗师抵触情绪较大,要么沉默无语,要么表现得烦躁不安。在治疗师的耐心询问下,患者表示不认为自己是上网成瘾,问及为什么不愿意上学时,只是说自己想上学,只是要上学的当天早晨经常会有头晕、肚子痛等症状,所以不能上学。在治疗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为了表示对父母权威的尊重,应该首先让父母来讲述问题B、治疗师的任务是观察而不是反应,因此干预是不对的C、绘制家庭结构图只需要包括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如核心家庭成员D、单独与孩子会面,有可能增加孩子对自己个体独立性的意识E、治疗师有时可以轮流地偏袒一方以打破僵持,进行联盟重组F、通常的治疗频度为每周1次

患者男,15岁,初三学生。被父母领来就诊,父母要求治疗师帮助解决孩子最近上网成瘾、经常不愿意上学的问题。治疗师与患者接触后,发现患者对治疗师抵触情绪较大,要么沉默无语,要么表现得烦躁不安。在治疗师的耐心询问下,患者表示不认为自己是上网成瘾,问及为什么不愿意上学时,只是说自己想上学,只是要上学的当天早晨经常会有头晕、肚子痛等症状,所以不能上学。这个家庭可能存在着(提示:在接下来几次治疗中,治疗师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患者母亲表现出较多的对孩子的干涉行为,如在治疗室里批评他坐姿不好、抱怨他没有听自己的话多穿件衣服以防感冒、多次用手给孩子缕弄头发等。当患者表示不满母亲偷看自己的手机短信时,母亲解释说:“妈妈不是也给你看自己的短信吗?妈妈爱你,关心你,所以,我们彼此不需要有什么秘密”。治疗师还观察到,患者总是和母亲挨坐的很近,而丈夫对妻子和孩子都没有多少眼神接触。当丈夫被妻子指责不关心孩子时,丈夫讽刺地说:“就你关心,这下好了,把他关心的连学都不想上了”,妻子反唇相讥,孩子大喊:“你们俩还有没有完?”夫妻沉默。)()A、母亲的自我分化度较低B、家庭的“情感三角形”C、母亲和孩子之间界线僵硬D、家庭权力等级顺位混乱E、夫妻之间界线模糊F、孩子的行为问题是夫妻冲突的牺牲品

病例资料:康复科一名中风偏瘫患者,女性,51岁; 作业治疗师在床边给予ADL评估,步骤如下: (1)治疗师口令:“分好衣服正反面”;患者按指令完成了动作。 (2)治疗师口令:“请把患侧上肢和手穿进正确袖管”;患者完成动作时速度较慢,但最终还是将患侧手套进了袖管。 (3)治疗师口令:“把衣领拉到患侧肩”;患者将袖子拉过患侧肘部时出现困难,经治疗师提示和少量帮助后完成动作。 (4)治疗师口令:“将衣领拉到健侧肩”;患者伸手完成动作时不能保持坐位平衡,身体不受控制向患侧倾倒,由治疗师扶持后坐稳。 (5)治疗师口令:“穿好健侧袖子”;患者顺利完成动作。 (6)治疗师口令:“整理好衣领并系上钮扣”;患者顺利完成动作。评估过程中,治疗师存在下列何种问题?()A、对穿上衣活动成分不能彻透理解B、在评估过程中给予患者帮助C、治疗师口令有些术语化D、在评估过程中给予患者语言提示E、以上情况都是

患者王某,男性,32岁,结婚一年,近3、4个月来心情苦闷、没有精神、伤心,被妻子带来就诊。医师发现患者自幼和独身的母亲生活,性格内向,孝顺母亲,婚前婚后一直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儿子孝顺母亲,妻子嫌丈夫不关心妻子;丈夫体贴妻子,母亲又怨儿子没有孝道,为此夫妻感情不和,妻子常常一生气就住娘家不回,现在经过劝解后虽然妻子回来一起居住,但是王某总认为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所以一直心情不好,失眠,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对于该患者开展家庭治疗不包括()A、帮助丈夫建立丈夫角色B、帮助妻子建立妻子角色C、帮助母亲获得新的寄托感D、暂不生育E、帮助夫妻建立正确的夫妻联盟关系

患者,男性,12岁。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有很多小动作,经常会干扰周围同学,吸引老师注意。父母总觉得孩子做什么都做不好,并一同带着被诊断有“学校行为问题”的儿子来进行心理治疗。在治疗的最后阶段,医生做出的下列哪种行为不太合适()A、医生经过询问后觉得患者有待解决的问题较多,就决定第二天和患者做一次3小时的长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问题B、治疗师对会谈进行总结和评论,反映、交流访谈中的印象和感受C、治疗师对于来访家庭在治疗中的合作和对自己的信任表示感谢D、和来访家庭约定下次访谈的时间E、对来访家庭成员布置“家庭作业”

单选题患者,女,28岁,因强迫洗手,害怕碰到垃圾七八年而就诊。经治疗师和患者双方协商后,采用心理动力学治疗方法。在第10~15次的治疗时段,患者经常提前到治疗室,慢慢对治疗师的衣着打扮很感兴趣,说治疗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还经常带一些小礼物给治疗师。治疗师委婉地拒绝了患者的礼物。治疗的第20次,患者强迫洗手症状减轻,但以后每次治疗患者都要迟到10~20分钟不等,甚至有一次没去心理治疗室,患者自己解释是忘记了。 患者经常早到,对治疗师的衣着打扮感兴趣,说治疗师长得像自己的妈妈,带小礼物给治疗师",这些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说明患者对治疗师产生了()A反移情B正移情C负移情D阻抗E自由联想

单选题下列有关认知训练的表述正确的是()A治疗师使用模仿、角色扮演帮助患者演示未来生活B治疗师帮助患者在情景中学会应对策略C认知训练能够改变患者的自动思维D通过认知训练治疗师能够发现患者的歪曲认知E通过认知训练使患者掌握更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问答题某女,7岁半,小学二年级学生。父亲报告病史:该女孩5岁前在祖母身边。上学时接来父母处居住。上学后一切情况良好。父母经常吵架,患者每每表现紧张。一次父母吵架,母亲用茶杯打破父亲的额部。她见到父亲满头是血,当即昏厥,醒后呈精神紧张、退缩状态。事后,每遇紧张情景(如考试),便出现手指抽搐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女孩的情况并提出治疗方案。

单选题关于家庭治疗描述正确的是()A患者的康复与家庭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B治疗师不与家庭成员一起座谈C治疗师要与家庭中的成员一起座谈D家庭治疗就是治疗师布置作业在家庭中完成E家庭治疗的目标很单一

单选题治疗师积极关注是指()A治疗师完全无视患者消极的方面B治疗师盲目乐观C治疗师在自己价值观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支持患者的某些观点D治疗师无条件支持患者所有的观点与看法E治疗师有选择地突出患者言语及行动中的积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