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随机呈现相同数量的靶子词,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左耳或右耳听到靶子词时,要分别做出反应。结果发现,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且差异不显著。这一实验结果支持的注意理论是A.衰减理论B.晚期选择理论C.资源有限理论D.早期选择理论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随机呈现相同数量的靶子词,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左耳或右耳听到靶子词时,要分别做出反应。结果发现,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且差异不显著。这一实验结果支持的注意理论是

A.衰减理论
B.晚期选择理论
C.资源有限理论
D.早期选择理论

参考解析

解析:晚期选择理论认为,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或衰减器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题干实验的结构是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超过50%,说明两耳对所有的信息在注意之前都进行了分析,符合晚期选择理论的观点。

相关考题:

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A.双耳分听 B.语义启动 C.双任务操作 D.视觉搜索

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6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名,一组即接受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另一组则接受非靶子词—高辨别条件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该实验中的辨别条件属于() A.被试间变量B.被试内变量C.额外变量D.无关变量

用来研究分配性注意做好的方法是() A、双耳分听实验B、警戒作业C、双作业操作实验D、速度实验

让被试学习一些单词,并在学习后要求他们进行回忆,回忆时可以不按照原来的先后顺序。结果,在回忆的正确率上,( )遗忘得最少。A.最先呈现的词B.中间呈现的词C.最后呈现的词D.以上三者都一样

贾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将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取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被试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处的投掷经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处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4分)(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分)(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5分)(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5分)

贾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他将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陈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靶子置于水下1、2英尺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替代练习。当把水下1、2英尺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尺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被试不能运用水下1、2英尺处的投掷经验以人改进把子位于水下被试,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尺处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4)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在放音的过程中要求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某只耳朵听到的声音。结果表明,对于追随耳的信息,被试能够很好地复述,而对于非追随耳的信息,被试的回忆效果很差。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从法文政为德文、英文或拉丁文,被试也觉察不到这种变化,即使把录制语文材料的磁带倒过来放,他们也不知道。这一实验结果支持的注意理论是A.衰减理论B.晚期选择理论C.资源有限理论D.过滤器理论

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6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名,一组既接受靶子词一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另一组既接受非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一低辨别条件的处理该实验存在的交互作用是A.词的类型×辨别条件B.靶子词×非靶子词C.高辨别条件×低辨别条件D.词的类型×辨别条件×追随效果

实验心理学中,挑选被试时最应注意(  )A.被试数量最好达到30个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C.随机选取被试D.最好选择有经验的被试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要求被试附加追随耳程序,该类实验的结果倾向于支持注意的A.过滤器模型B.衰减模型C.知觉选择模型D.反应选择模型

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中听到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1)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高;(2)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低;(3)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低;(4)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高。感觉可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别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语义可辨别度低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语义可辨别度高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该实验结果支持的注意理论是A.早期选择理论B.晚期选择理论C.特征整合理论D.资源有限理论

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6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名,一组既接受靶子词一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另一组既接受非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一低辨别条件的处理该实验中的辨别条件属于A.被试间变量B.被试内变量C.额外变量D.无关变量

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l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变慢,这种现象是A.注意瞬脱B.注意分散C.返回抑制D.负启动

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中听到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1)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高;(2)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低;(3)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低;(4)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高。感觉可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别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语义可辨别度低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语义可辨别度高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该实验自变量的数量是A.2B.3C.4D.5

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将6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名,一组既接受靶子词一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另一组既接受非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非靶子词一低辨别条件的处理该实验设计是A.被试间设计B.被试内设计C.混合设计D.回归间断点设计

在一项双耳分听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双耳中听到的靶子词。实验设置了四种条件:(1)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高;(2)感觉可辨别度低、语义可辨别度低;(3)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低;(4)感觉可辨别度高、语义可辨别度高。感觉可辨别度低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都由同一人读出,感觉可辨别度高是指靶子词和非靶子词由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分别读出;语义可辨别度低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同属一个范畴;语义可辨别度高是指非靶子词和靶子词分属不同的范畴。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复述听到的靶子词,但最后要求被试回忆呈现的非靶子词。结果发现,无论语义可辨别度高或低,在感觉可辨别度低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均多于感觉可辨别度高时回忆的非靶子词的数量。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A.追随的信息得到了全部加工B.非追随的信息也得到了加工C.左右两耳所追随到的信息量是一致的D.非靶子词比靶子词得到了更多的加工

我们在挑选实验被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A.被试数量越多越好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C.必须随机选取被试D.对于有损伤性的实验尽量使用非人类被试

挑选实验被试时应注意()A被试数量越多越好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C必须随机选取被试D必须选择有经验的被试

双耳分听实验

选择注意时,靶子的脑激活区为()。对选择时间:早选择从()选择,有()学说;晚选择从()选择,有()理论。

双耳分听实验多被研究者应用在()研究中。A、注意起伏B、注意转移C、选择性注意D、非选择性注意

用正常人做被试,研究言语思维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实验是()A、双重任务法B、速示试验C、双分离技术D、双耳分听实验

心理学家贾德(Judd)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水下打靶"实验。实验中,他以五、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控制组。实验的任务是要求被试练习用标枪击中水下的靶子。实验组被试练习前被安排学习"光的折射原理",让他们对折射原理有深入的认识与了解,而对控制组被试不给予任何解释和说明,他们只能从尝试中获得一些经验。先将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被试进行投掷练习,结果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绩没有太大区别,这是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学习不能代替练习。接着,当把靶子移至水下4英寸处,这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绩出现了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学生很快地适应了水下4英寸的条件,不论是在速度还是在准确率上,都超过了控制组;而控制组的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混乱,先前的练习也未能帮助他们适应新的情境,错误持续发生。 问题:(1)简要阐释出现上述实验结果的主要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概述相关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单选题挑选实验被试时应注意()A被试数量越多越好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C必须随机选取被试D必须选择有经验的被试

问答题贾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实验,是学习迁移研究的经典实验之一,将被试分成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实验前,对一组讲授了光学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只能从尝试中获取一些经验,在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其成绩相同。这是由于在开始测验中,所有被试都必须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当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时两组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未讲授折射原理一组的被试不能运用水下12英寸处的投掷验以改进靶子位于水下4英寸处的投掷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被试,则能迅速适应水下4英寸处的学习情境,学得快,投得准。(1)贾德在该实验基础上,提出何种学习迁移理论?(2)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4分)

单选题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A双耳分听B语义启动C双任务操作D视觉搜索

多选题用正常人做被试,研究言语思维的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的实验是()A双重任务法B速示试验C双分离技术D双耳分听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