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赶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内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的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赶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内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的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解析

解析:宋明理学广义上,分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本质上都是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自然和社会运行的规律,但是二者求理的方式不同,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去探究外在的世界以获得理,王阳明主张通过探求内心获得理,为此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是正确的。但是王阳明的心学没有脱离理学的范畴,它是对儒学的一种发展,因此,②④是错误的。从材料可知,朝鲜的使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跟朱熹的不一样,“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所以可知“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是正确的。

相关考题:

以下关于王阳明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是我国明代的著名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B.发展了朱熹的心本体论和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构建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C.王阳明的良知和孟子的良知大不相同D.王阳明认为“良知”原本是“心之虚灵明觉”,是“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

下列情形不可能发生在明朝的是:A.王阳明讲解“致良知”学说B.汤显祖的《牡丹亭》广泛演出C.《四库全书》编纂完成D.章回体小说《西游记》成书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王阳明认为“物者,事也”,事是真理在事物上的投射。

《朱子治家格言》被后世士大夫尊称为“治家之经”。

中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请判断该学者是()A、程颐B、朱熹C、王阳明D、李贽

王阳明的学说叫做理学。

王阳明认为明“理”必须与内在的本心结合。

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由此判断,王阳明()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

心学是谁的学说()A、朱熹B、王阳明C、徐达D、朱升

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贪官酷吏,肆虐为奸;民为困穷,恣肆交作”等现实问题归因为“良知之学不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朱熹C、王阳明D、顾炎武

“亭林(顾炎武)既愤慨当时学风,以为明亡实由于此,推原祸始,自然责备到阳明”。这句话指出()A、顾炎武认为当时的学风与王阳明有关B、顾炎武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C、顾炎武开创了朴实学风D、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B、体现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D、认为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

问答题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判断题王阳明的学说叫做理学。A对B错

判断题王阳明认为“物者,事也”,事是真理在事物上的投射。A对B错

判断题王阳明认为格是“纠正”的意思。A对B错

单选题()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A冯友兰B王阳明C冯骥才D张世英

单选题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判断题王阳明曾经在杭州万松书院宣讲他的“致良知”的学说。A对B错

单选题中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问答题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判断题《朱子治家格言》被后世士大夫尊称为“治家之经”。A对B错

判断题王阳明认为明“理”必须与内在的本心结合。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