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甲: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乙:教师安排4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第二节课前后四人为一组,形成10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5到8分钟。每节课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最后每人以《观×××组表演“XXX”片断》为副标题的艺术小评论。[问题1][简答题]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问题2][简答题]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

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甲: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乙:教师安排4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第二节课前后四人为一组,形成10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5到8分钟。每节课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最后每人以《观×××组表演“XXX”片断》为副标题的艺术小评论。
[问题1][简答题]
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

[问题2][简答题]
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



参考解析

解析:1、从特点看。甲教师的教学处理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处理方法,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及前苏联文学课教学过程的影响较大,教师努力从字、词、句,讲到语法、修辞、人物、写作方法等等,特别突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乙教师的处理具有较大的创新性,是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体验型教学,它综合了活动课、讨论课、研究课等多种课型,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注重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感悟。

2、
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来看,虽然这两种教学处理具有共同的优点,例如目的性明确、教学环节清楚、教师主导作用明显、紧扣教材。但相比之下,乙教师的处理要优于甲教师的处理。理由主要有五个:①甲教师的处理过程机械,形式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乙教师的处理则形式灵活,丰富多变,因此,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②甲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传授者,因此,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结果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乙教师则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予引导者。达到了“导而弗牵”的要求。通过活动的设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③甲教师只注重知性(理性)知识分析传授,学生接受性差,即使接受了。也不可能达到内化的程度;乙教师则注重对学生感性或直觉的培养,通过感性的认识活动,帮助学生丰富情感,获得对对象的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体验。④甲教师的处理,只将课堂教学停留在书本中,只要求学生带耳朵听讲。导致学生眼界狭窄,能力匮乏;乙教师则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自己去研究判断,组织协调,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天地。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⑤甲教师的教学处理缺乏师生沟通的基础,乙教师的处理则能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融合。

相关考题:

教学设计(10分)第 87 题 请设计一节课的教案,达到以下目的:1.学生通过对例文的学习能够写作thank you letter。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学设计(10分)第 74 题 请设计一节课的教案,达到以下目的: 1.学生能够正确搭配否定前缀dis.,im-,un.,non-。 2.培养学生区分两种定语从句的能力。

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一课,大家可以再次阅读一下课文.然后写一篇关于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的作文,请大家联系自己的 实际经历并和周围同学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基本的结构框架。学生:基本结构分为以下三个部分。Ⅰ.Introduction(介绍部分):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准备等。Ⅱ.Bodv Part(主体部分):看了什么,做了什么。Ⅲ.Conclusion(结论部坌):感想。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请评析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指出学生列提纲属于过程写作法的哪个阶段。(2)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教师在讲授某版初中语文《荷叶母亲》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则课堂作业: (1)本文标题是《荷叶母亲》,这些字眼在第几段出现 那么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2)有人认为《荷叶母亲》标题不是冰心取的,而是编者加的,不好,如将本文标题《荷叶母亲》改为《红莲》,你觉得怎么样 以下对其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在探讨第(1)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抓关键的名词,进行梳理归纳B、第(1)小题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的方法体会标题深层含义C、第(2)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标题命制的原则方法D、这两则课堂作业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某校初二(1) 班体育课, 男、 女生各 25 人, 教学内容为“蹲踞式跳远” 技术(如图 1)。 本单元共 4 个学时, 分 8 次课。 第 1 次课的内容为“腾空步”, 第 2 次课的内容为“助跑与起跳”。要求: 依照提供的表格样式, 请设计出第 2 次课的教学重难点和基本部分的教学步骤(不少于 4步)。

下表是初二年级排球“正面下手发球”4次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40人。教学条件:排球场2片,排球20个。请根据第1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和组织要求。初二年级排球“正面下手发球”4次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再现一节课,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结课方式是( )A.归纳结课B.拓展延伸结课C.比较结课D.活动结课

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再现一节课,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是( )。A.归纳法B.提问法C.比较法D.游戏法

分析课文第86课《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的结构特点。

课文第90课《国家科委关于建立苏锡常火炬带的复函》的写作特色。

学生学日课中安排应把最难的课安排在()。A、第1、2节B、第2、3节C、第4节D、第3、4节E、最末节

分析课文第86课《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的写作特色。

分析课文第88课《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交通肇事是否给予被害人家属抚恤问题的请示》的篇章结构并说明请示的写作特点。

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甲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乙教师安排4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第二节课前后四人为一组,形成10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5~8分钟。每节课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点拨,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最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观×××组表演"×××"片段》为副标题的艺术小评论。 问题:(1)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沦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

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甲: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乙:教师安排4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第二节课前后4人为一组,形成10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5~8分钟。每节课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 问题:(1)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

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将其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情节和人物,重点分析个性化的人物和语言,联系课文,总结归纳。第一课时结束时,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在船上作者与于勒相认了,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于勒的信,作者和家人的生活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对这一课堂结束评价不恰当的是()。A、引发了学生思考,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B、第一节课为第二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前后两节课衔接紧密,过渡自然C、属于评议式结尾,问题与课文主题没有关系,偏离了教学目标D、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剧情的发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说明文《生物入侵者》一课设计的四个板块的教学内容,阅读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第二步: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识。 第三步: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写"课文浓缩文"。 第四步: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7小节,用"术语点评"的方式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请认真阅读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以下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设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具体分析课文的语言和技巧B、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C、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D、两道小题的设计有重点、有层次,体现了教师巧妙的构思

单选题教师用总结性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再现一节课,从而结束课堂教学的方式是( )。A归纳结课B拓展延伸结课C比较结课D活动结课

单选题学生学日课中安排应把最难的课安排在()。A第1、2节B第2、3节C第4节D第3、4节E最末节

问答题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  甲: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  乙:教师安排4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第二节课前后四人为一组,形成10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5~8分钟;每节课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最后每人以《观×××组表演“XXX”片断》为副标题的艺术小评论。  问题:  (1)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  (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

单选题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以下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设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具体分析课文的语言和技巧B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C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D两道小题的设计有重点、有层次,体现了教师巧妙的构思

问答题下面是甲、乙两位老师对《阿Q正传》一课的教学处理,读后请写一段比较性评析。甲教师安排7节课,第一节课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通读第一、二章,正音释义;第二节课通读第三章至结束,正音释义;第三节课分析序及第一、二章;第四节课分析第三、四、五章;第五节课分析其余章节;第六节课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第七节课归纳课文的写作特点并总结教学要点。乙教师安排4节课。第一节课指导学生自读全文,并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写出百字短评;第二节课前后四人为一组,形成10个表演小组,讨论确定表演内容、组内分工、彩排时间等,教师巡回指导;第三、四节课课堂表演,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各组表演时间为5~8分钟。每节课结束前5~8分钟进行课堂自由评论,教师适当点拨,评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表演、最佳道具、最有创意等大奖。最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观×××组表演"×××"片段》为副标题的艺术小评论。 问题:(1)指出两种教学处理的各自特点。(2)从语文教育学的有关理沦特别是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比较这两种教学处理的优劣。

问答题科学地预设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是两位教师为一节课“This Is My Sister”预设的教学目标。阅读后按要求答题。第一位教师1、通过单词游戏,能够记住新单词。2、通过听说练习,能够运用基本句型进行流畅的对话。3、通过巩固训练,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他人。4、通过观看关于“家人”的视频,增强亲情感。第二位教师1、学会新单词2、掌握关于人物提问和回答的基本句型。3、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他人。4、能够熟练背诵全文。请分析上面哪一位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较为理想,并说明理由。

问答题课文第90课《国家科委关于建立苏锡常火炬带的复函》的写作特色。

问答题分析课文第86课《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的写作特色。

问答题分析课文第86课《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的结构特点。

单选题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将其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情节和人物,重点分析个性化的人物和语言,联系课文,总结归纳。第一课时结束时,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在船上作者与于勒相认了,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于勒的信,作者和家人的生活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对这一课堂结束评价不恰当的是()。A引发了学生思考,可以深化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B第一节课为第二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前后两节课衔接紧密,过渡自然C属于评议式结尾,问题与课文主题没有关系,偏离了教学目标D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剧情的发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