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图示二梁的抗弯截面刚度EI相同,若二者自由端的挠度相等,则P1/P2为:A.2 B. 4 C. 8 D. 16

已知图示二梁的抗弯截面刚度EI相同,若二者自由端的挠度相等,则P1/P2为:
A.2 B. 4 C. 8 D. 16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两简支梁,一根为刚,一根为铜,已知它们的抗弯刚度相同。跨中作用有相同的力F,二者的()不同。A支反力B 最大正应力C 最大挠度D最大转角

某悬臂梁其刚度为EI,跨度为l,自由端作用有力F。为减小最大挠度,则下列方案中最佳方案是()

图示悬臂梁AD和BE的抗弯刚度同为EI=24×10^6N·m²,由杆CD相连接。CD杆的长度l=5m,截面积A=3×10^-4m²,E=200GPa。若FP=50kN,试求悬臂梁AD在D点的挠度。

跨度为l的简支梁已知EI,当整个梁承受均布荷载q时,梁中点挠度Wc=-5ql^4/384EI,图示简支梁跨中挠度Wc=()。

如图所示一悬臂梁,其抗弯刚度为FI,受两个力P的作用,则利用卡式定理求自由端C的挠度为( )。

两根矩形截面悬臂梁,弹性模量均为E,横截面尺寸如图,两梁的载荷均为作用在自由端的集中力偶。已知两梁的最大挠度相同,则集中力偶Me2是Me1的(悬臂梁受自由端集中力偶M作用,自由端挠度为ML2/2EI)A.8倍B.4倍C.2倍D.1倍

已知图示两梁的抗弯截面刚度EI相同,若两者自由端的挠度相等,则P1/P2为:A.2B.4C.8D.16

已知图示梁抗弯刚度EI为常数,则用叠加法可得跨中点C的挠度为:

已知图示梁抗弯刚度EI为常数,则用叠加法可得自由端C点的挠度为:

梁的横截面形状如图示,则截面对Z轴的抗弯截面模量WZ为:

已知图示二梁的抗弯截面刚度EI相同,若二者自由端的挠度相等,则P1/P2等于:(A)2(B)4(C)8(D)16

在图示体系中,集中质量为m,杆长为l,抗弯刚度为EI,杆重不计。该体系自由振动的周期为(  )。

已知刚架的弯矩图如图所示,杆的抗弯刚度为杆的为2EI,则结点B的角位移等于:

图示组合结构,梁AB的抗弯刚度为EI,二力杆的抗拉刚度都为EA。DG杆的轴力为(  )。 A、0 B、P,受拉 C、P,受压 D、2P,受拉

图示连续梁,EI=常数,已知支承B处梁截面转角为-7Pl2/240EI(逆时针向),则支承C处梁截面转角φC应为:

进行简支梁挠度计算时,用梁的最小刚度Bmin代替材料力学公式中的EI。 Bmin值的含义是:A.沿梁长的平均刚度B.沿梁长挠度最大处截面的刚度C.沿梁长内最大弯矩处截面的刚度D.梁跨度中央处截面的刚度

图示为刚架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M图,曲线为二次抛物线,横梁的抗弯刚度为2EI,竖柱为EI,支座A处截面转角为:

图示梁的抗弯刚度为EI,长度为l,k=6EI/l3,跨中C截面弯矩为(以下侧受拉为正)(  )。A.0B.ql2/32C.ql2/48D.ql2/64

图示梁的抗弯刚度为EI,长度为l,欲使梁中点C弯矩为零,则弹性支座刚度k的取值应为(  )

图示结构当水平支杆产生单位位移时(未注的杆件抗弯刚度为EI),B-B截面的弯矩值为(  )。

已知图示二梁的抗弯截面刚度EI相同,若二者自由端的挠度相等,则P1/P2为:A.2B. 4C. 8D. 16

沿梁跨度方向,截面抗弯刚度是变化的,所以,验算变形时所采用的截面抗弯刚度是指平均的截面抗弯刚度。

两矩形截面悬臂梁,截面宽度相同,截面高度之比为2。若两梁材料相同,梁长之比为2,在自由端受相同集中力作用,则其最大挠度之比为1。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确立了梁的挠度的()与弯矩、抗弯刚度之间的关系。梁弯曲时,如果梁的抗弯刚度愈大,则梁的曲率愈(),说明梁愈不容易变形。

两悬臂梁,其横截面和材料均相同,在梁的自由端作用有大小相等的集中力,但一梁的长度为另一梁的2倍,则长梁自由端的挠度是短梁的()倍,转角又是短梁的()倍。

进行简支梁挠度计算时,用梁的最小刚度Bmin代替材料力学公式中的EI。Bmin值的含义是:()A、沿梁长的平均刚度B、沿梁长挠度最大处截面的刚度C、沿梁长内最大弯矩处截面的刚度D、梁跨度中央处截面的刚度

判断题在构件挠度计算时,取同一符号区段中最小弯矩处的截面抗弯刚度作为该梁的抗弯刚度,这就是挠度计算中的最小刚度法。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