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ary菌斑控制记录卡记录全口每一个牙的牙面数为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
控制菌斑的方法中,不能有效去除菌斑的方法是A、刷牙B、漱口C、牙签D、牙线E、洁治
可认为菌斑被基本控制的是菌斑百分率在A、10%以下B、20%以下C、30%以下D、40%以下E、45%以下
按O’Leary设计的菌斑记录法,控制良好的标准是菌斑至少为A.<50%B.<40%C.<20%D.<5%E.<l%
季铵化合物控制菌斑的主要作用是A、干扰菌斑附着B、破坏菌斑基质C、清除菌斑内毒素D、控制菌斑繁殖E、改变细菌膜的通透性
牙周治疗中,菌斑基本被控制的指标是必须达A.40%以下B.35%以下C.30%以下D.25%以下E.20%以下
季铵化合物控制菌斑的机制是A、抑制细菌酶B、干扰菌斑的附着C、清除菌斑中内毒素D、改变细菌胞膜的通透性E、影响菌斑繁殖
酚类化合物控制菌斑的机制是A、抑制细菌酶B、干扰菌斑的附着C、清除菌斑中内毒素D、改变细菌胞膜的通透性E、影响菌斑繁殖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控制菌培养温度为A、23~28℃B、25~28℃C、30~35℃D、36℃±1℃E、37℃±0.5℃
某大学生经刷牙训练后使用O’Leary的菌斑控制记录法进行评估,结论是菌斑基本被控制,其菌斑百分率最多为多少A.0.05B.0.1C.0.15D.0.2E.0.5
0'Leary的菌斑记录法中,控制良好的指标是A.10%B.15%C.20%D.25%E.30%
酚类化合物控制菌斑的作用,主要是A.干扰菌斑附着B.破坏菌斑基质C.清除菌斑内毒素D.改变菌斑活性E.控制菌斑繁殖
酚类化合物控制菌斑的机制是A.抑制细菌酶B.干扰菌斑的附着C.清除菌斑中内毒素D.改变细菌胞膜的通透性E.影响菌斑繁殖
O’Leary的菌斑记录法中,控制良好的指标是A.B.C.D.E.
某大学生经刷牙训练后,对使用O’Leary的菌斑控制记录法进行评估,结论是菌斑基本被控制,其菌斑百分率最多为A. 5%B. 10%C. 15%D. 20%E. 50%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控制菌培养温度为A.23~28℃B.25~28℃C.30~35℃D.36℃±1℃E.37℃±0.5℃
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细菌及控制菌的培养温度为()。A、23-28℃B、30-35℃C、23-25℃D、25-28℃
菌斑控制良好的指标是()A、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10%B、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15%C、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20%D、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25%E、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30%
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霉菌、酵母菌的培养温度为()。A、23-28℃B、30-35℃C、23-25℃D、25-28℃
用冷冻法保存原料采用的温度是()。A、-12~-23℃B、-10~-20℃C、0~-18℃D、-8~-28℃
国标中生活在屏障环境中的大、小鼠的温度范围是()A、18—23℃B、23—28℃C、20—26℃D、20—28℃
单选题微生物限度检查中,控制菌培养温度为( )。A23~28℃B25~28℃C30~35℃D36℃+18℃E37℃±0.5℃
单选题按O’Leary设计的菌斑记录法,控制良好的标准是菌斑至少为( )。A30%B25%C20%D15%E10%
单选题按OLeary设计的菌斑记录法,控制良好的标准是菌斑至少为( )。A50%B40%C20%D5%E1%
单选题菌斑控制良好的指标是()A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10%B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15%C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20%D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25%E有菌斑牙面数与总牙面数之比小等于30%
单选题按0’Leary设计的菌斑记录法,控制良好的标准是菌斑至少是( )。A5%B40%C20%D50%E1%
单选题国标中生活在屏障环境中的大、小鼠的温度范围是()A18—23℃B23—28℃C20—26℃D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