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单层绕组采用短距线圈不能削弱电动势和磁动势中的高次谐波?

为什么单层绕组采用短距线圈不能削弱电动势和磁动势中的高次谐波?


相关考题:

采用的短距绕组可以消除交流绕组的5次谐波电动势。()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采用分布短距的方法,可以削弱交流绕组中的υ次谐波电势。()

励磁电流I和线圈匝数X的乘积()A、磁动势B、电动势;C、感应电势

当采用短距绕组希望同时削弱定子绕组中的五次和七次谐波电势,线圈节距应为()A、4/5)TB、6/7)TC、5/6)TD、T

要消除三相绕组中的齿谐波磁动势,一般可以采用()A、短距绕组B、分布绕组C、斜槽D、改善磁极形状

一台三相四极感应电动机,PN=132kW,UN=380V,IN=235A,定子绕组采用三角形连接,双层叠绕组,槽数Z=72,y1=15,每槽导体数为72,a=4,试求:分析基波和5、7次谐波的绕组系数值,说明采用短距和分布绕组对磁动势波形有什么影响。

对称三相绕组通入对称三相电流时,除产生基波旋转磁动势外,还会产生3次、5次、7次、9次……等一序列的奇数次高次谐波旋转磁动势。

采用()、()可以削弱绕组电动势与磁动势的高次谐波分量,改善其波形。为了同时削弱5、7次谐波分量,对于双层绕组,应选取节距等于()倍极距。

凸极同步电机负载运行时,电枢绕组产生的气隙电动势 是由()产生的。A、转子主极磁动势和直轴电枢磁动势共同B、转子主极磁动势和交轴电枢磁动势共同C、交轴电枢磁动势和直轴电枢磁动势共同D、转子主极磁动势、交轴电枢磁动势和直轴电枢磁动势共同

当采用短距绕组同时削弱定子绕组中的五次和七次谐波磁势,下列哪一种绕组是我们应该选用的()。A、绕组跨距为(4/5)τB、绕组跨距为(6/7)τC、绕组跨距为(5/6)τ

消除谐波磁动势的方法有()A、短距B、分布C、斜槽D、改善磁极形状

交流电机绕组采用()措施来削弱谐波电动势。

已知一台交流电机的极距为10槽,如果希望电枢绕组中不包含五次谐波电动势,那么线圈的节距应当选为()槽,在这种节距下,基波电动势的节距系数为()而七次谐波的节距因数为()

单相绕组的磁动势与单个线圈的磁动势有哪些不同()A、波形B、谐波的正负C、幅值D、极数

三相交流绕组不存在的谐波磁动势包括()A、3次B、15次C、8次D、20次

变压器在负载运行时,作用在铁心上用以建立主磁通的激磁磁动势是()。A、一次绕组产生的磁动势B、二次绕组产生的磁动势C、一次和二次绕组产生的合成磁动势D、以上都不对

交流电机通常采用短距绕组,以消除相电势中的高次谐波。()

交流绕组采用短距绕组有利于削弱感应电动势的高次谐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加绕组的感应电动势大小。()

问答题在直流电动机中,电枢磁动势能否在励磁绕组中感应产生电动势?为什么?

单选题三相交流双层叠绕组,极距等于12槽,若要同时削弱绕组电动势中的5次和7次谐波,则线圈的节距应为()槽。A6B8C10D12

问答题采用绕组分布短距改善电动势波形时,每根导体中的感应电动势是否也相应得到改善?

多选题关于削弱谐波电动势的方法,以下正确的说法是()。A采用不均匀气隙,改善气隙磁场分布,使之接近正弦形B采用对称的三相绕组,消除线电动势中3及3的倍数次谐波C采用分布绕组

问答题为什么采用短距和分布绕组能削弱谐波磁势?为了削弱5次和7次谐波磁势,节距选多大合适?

填空题三相合成磁动势中的五次空间磁势谐波,在气隙空间以()基波旋转磁动势的转速旋转,转向与基波转向(),在定子绕组中,感应电势的频率为(),要消除它定子绕组节距y1=()。

判断题采用分布短距的方法,可以削弱交流绕组中的υ次谐波电势。A对B错

单选题当采用绕组短距的方式同时削弱定子绕组中五次和七次谐波磁势时,应选绕组节距为()。AτB4τ/5C6τ/7D5τ/6

单选题三相交流电机电枢绕组采用双层分布短距绕组其最主要作用在于()。A下线方便B改善电动势和磁动势的波形C增大基波磁动势D增大基波电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