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关于“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问题。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写出《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

阅读以下关于“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回答问题。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写出《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


参考解析

解析:海陆的变迁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
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人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地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 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假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让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励学生不断探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相关考题:

关于教材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材分析要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B、教材分析要注意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C、教材分析要注意避免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D、教材分析要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阅读教学的设计依据?() A、要依据课程标准B、要尊重教材C、要考虑学情D、彰显"语文性”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A、社会的结构与功能B、社会变迁与发展C、社会结构分析D、社会问题

阅读以下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3。【说明】需求分析是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通过访问、面谈或调研获得用户需求意见。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的需求分析显然不同于普通的应用程序设计,在用户需求提出后,设计人员要不断进行探索和酝酿,对问题的认识应逐步深入。需求分析的具体任务和目的是什么?

材料:下面是两位教师对高中历史必修Ⅲ“宋明理学”一课的教材分析:问题:你认为这两位教师的教材分析哪个更为合理?请对他们的分析进行评述

问题:以上是某小学英语教师为“We love animals”一课所设计的教案。请阅读并点评该教案,分析指出其优点与不足。(请用中文作答)(10分)

教师上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的分析属于( )。A.学情分析B.教学分析C.教法分析D.教材分析

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化学教材分析时化学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A.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B.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C.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D.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包括( )。 ①化学课程标准; ②化学教材; ③学习者学情; ④教学媒体。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阅读下面关于“旅游景观的欣赏”的教学实施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为本次教学过程设计一个合适的教学目标。(8分)(2)分析评价这次教学实施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12分)

以下是刘老师在讲解初中“海陆的变迁”一课时的教学结束片段,阅读该片段,回答 问题。 “同学们,结合板书,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我们知道地球是由六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中。2亿年前地球的陆地是连成一片的,后来在板块运动中.慢慢演变成我们今天的这种海陆分布,也造就了麻姑所看到的‘沧海桑田’。” 问题: (1)请就这堂课的结课方式予以评述。 (2)请你谈谈地理课结课时应注意的要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李老师关于“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的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12分)(2)分析此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教材分析对于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表述没有体现出这一点的是(  )。A.教材分析是教师掌握教材内容的必然途径B.教材分析是“语言”转化过程的必然要求C.教材分析是对物理教师的基本要求D.教材分析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

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甲老师的提问特点。(2)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乙老师的提问特点。(3)针对其中一位教师的提问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于学情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通过内容分析来确定学情B、寻找学情分析的支撑点C、在教学环节的“节点”上探查学情D、依托“生成性资源”探寻具体学情

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是()A、分析教材B、阅读教材C、师生关系D、分析学生

阅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内容,进行教材分析。

下列关于教学中学情研究的表述正确的是()。A、课前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B、课中学情分析,为下一次教学积累经验C、课后学情分析,保证了师生互动的有效D、学情分析只要重点分析个别学生的具体特点

如果从动态的视角来分析,制度经济学主要研究()问题。A、制度约束B、制度规范C、制度变迁D、制度激励

实证经济学不意味着()。A、数学和统计学是经常用到的分析工具B、它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C、它能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中国地形、地貌变化比较明显的有()A、 湖泊的发育和消亡B、 水道和水系的变迁C、 沙漠变迁D、 海陆变迁

教练员在编写教案时,主要通过()来确定教学内容。A、分析教学大纲和阅读教材B、分析教学对象C、选择教学手段

单选题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是()A分析教材B阅读教材C师生关系D分析学生

判断题分析教材首先要研究课标,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A对B错

问答题阅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内容,进行教材分析。

问答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李老师在教授"自然界的水循环"时,介绍完相互联系的水体后,是这样设计过渡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水循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及其主要环节。"分析李老师设计的过渡的不足之处。

单选题实证经济学不意味着()。A数学和统计学是经常用到的分析工具B它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C它能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