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3~4题。 该实验能够模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查看材料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3~4题。



该实验能够模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查看材料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参考解析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这一现象为地球自转,结合实验它只能演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问题。故选C。

相关考题:

地图就是指地球仪。()

下图表示某时刻地球昼夜分布状况,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题。下图所示时刻北半球的节气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第3~4题。 图中所示P点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A.此日白昼最短B.此刻太阳高度为0°C.此刻正值日落D.正处于冬季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图中所示P点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日白昼最短B.此刻太阳高度为0°C.此刻正值日落D.正处于冬季

下图表示某时刻地球昼夜分布状况,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题。下图所示时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为一年中最慢B.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C.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D.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材料: 下面是某中学周老师在初中“地球的自转”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手握地球仪)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我们观察、感受、思考着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比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呢 生:(思考、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一下 生:(走上讲台,一手拨着地球仪,一手比划着,自言自语)这是太阳,地球自东向西转,这边升起,这边落,这是北、南 不对,老师,我认为是地球自西向东转的结果。 师:这位同学经过一番思考、操作。她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你们跟她的想法一致吗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地球到底怎么转 一会请你们来演示,看谁演示的对! (经过几个学生到台前演示.最终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导致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接着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多媒体课件。屏幕呈现3个问题:①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如何 ③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 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如教材、地图册以及大屏幕中的动画,还可以利用地球仪和小手电演示,分小组来探究这些问题,然后请同学到讲台前展示探究的结果。 生:(分组探究,学生展示) 师:现在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位同学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提问.同时欢迎大家积极思考来帮助解决问题。 问题: (1)周老师请学生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并解答地理问题,这一教学行为有利于达成哪些教学目标 (10分) (2)在自由提问阶段,你认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会提出哪些问题 试举两例。(6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发现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或原理时,只是提出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下面以“地球如何公转”为例说明发现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地球如何公转 师:假如我站在这里当作太阳,请一同学手捧地球仪模拟地球绕我这个太阳公转。 生1:(捧着地球仪随便地围绕老师转一圈)师:大家思考一下,同学1转得对不对 哪个同学再来转一下 生2:(捧着地球仪,一边使地球仪由西向东自转,一边围绕老师逆时针公转)师:同学2纠正了同学1的一些错误.是否完全转对了呢 请同学讨论一下。 (同学们争论声顿起,有的说转对了,有的说还有问题)生3:(捧着地球仪,一边由西向东自转,并稳定地轴方向不变,围绕教师逆时针公转,转的速度及变化也恰当)师:同学3转动与同学2有什么不同呢 (大多数同学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但也有同学小声嘀咭说没有不同)师:请同学们对照教材看看地球公转时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同学3转得对,而同学2转得不完全对 (1)结合材料概括发现法教学运用的基本步骤。(8分)(2)分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8分)

阅读关于“地球仪”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仪”的部分内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右图)。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j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1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该实验能够模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③运动物体偏向④地方时差异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

一、考题回顾题目:《地球的公转》注:图片节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9页3.基本要求:(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2)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3)讲清楚太阳回归运动。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复习导入法,提问:地球自转的自转轴是什么?回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公转的中心是什么?地球公转的规律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认识概念1.地球公转【教师活动】展示图1-3-4《地球的公转示意》。提问:(1)地球公转的方向?(2)地球公转运动中离太阳最近和最远的月份分别是几月?【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并思考问题。【教师总结】太阳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太阳公转运动的轨迹是一个椭圆,所以离太阳最近是一月初,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是在七月初,称为远日点。2.黄赤交角【教师活动】展示图1-3-5《黄赤交角示意》,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面一致吗?【学生活动】同桌两人相互交流,发表个人观点。【师生总结】地球自转是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还在不停地自转。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称为黄道面。地球自转时,地轴的指向几乎是不变的,因此就存在基本不变的赤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日前黄赤交角是23°26′,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为66°34′。因此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面不一致。(二)探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师活动】展示实验模型—地球的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直射点的移动变化,结合图1-3-6,讨论完成如下表格:

商品归类题清代镶玛瑙石地球仪( )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该地球仪上量得赤道的长度为80厘米。据此完成:该地球仪的比例尺约为()A、一百万分之一B、一千万分之一C、五百万分之一D、五千万分之一

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的反映。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太阳公转

地球仪上蔚蓝色的表示(),白色的表示()。

在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的结果是()A、地球表面季节的变化B、地球表面昼夜变化C、绕地轴自转D、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该地球仪上量得赤道的长度为80厘米。回答下列题。该地球仪的比例尺约为()A、一百万分之一B、一千万分之一C、五百万分之一D、五千万分之一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该地球仪上量得赤道的长度为80厘米。回答下列题。在此地球仪上北极点到赤道的球面距离约为()A、20厘米B、40厘米C、60厘米D、80厘米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该地球仪上量得赤道的长度为80厘米。据此完成3题。该地球仪的比例尺约为()A、一百万分之一B、一千万分之一C、五百万分之一D、五千万分之一

放在桌子上的地球仪,能接触到桌子面的地方是()A、南极点B、南回归线C、北极点D、南极圈

地球仪(纸制,98cm×47cm)

地球仪(塑料制,立体式)

地球仪、天体仪

简述地球仪经纬线的长度特征。

昼夜交替和季节变换与()有关。A、地球围绕着太阳作周年运动并且自转B、地球围绕着太阳转C、太阳自转D、太阳围绕地球转

单选题太阳周年视运动是由()引起的。A太阳绕地球公转B地球绕太阳公转C地球自转D月球绕地球旋转

填空题地球仪上蔚蓝色的表示(),白色的表示()。

多选题下面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绕太阳公转B地球绕自转轴自转C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是稳定且固定不变的D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E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是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