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A.《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B.《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C.《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D.《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

A.《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
B.《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
C.《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
D.《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收回教育权运动这一考点。 1925年,收回教育权运动在“五卅运动”中达到 高潮。是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率先发出通令, 禁止全省所有学校宣传宗教。11月16日,北洋 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 法》,这个文件的颁布和执行可以说是收回教育运动最大的实际性成果。

相关考题:

()年,中国政府法令中首次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 A、1911B、1912C、1913D、1914

(LTE)2012年10月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公布了TDD频谱规划方案,宣布将2.6G频段共____MHz规划为TDD。

学期末班主任在班级家长群里公布了学生的成绩和名字,并用红圈画出了后十名同学的姓名。此做法()。A.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B.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C.体现了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权D.是激励家长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

1924年7月,首先由广州开始,成立“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突出收回教育权的最低要求。()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2012年11月20日,国务院法制办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公布了《生育保_办法(征求 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公众通过邮件、微博、电话等纷纷发表了意见。这表 明()。A.依法行使表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B.获取民意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C.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管理 D.国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为了收回教育权,192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A.《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B.《请求力谋收回教育权》C.《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D.1927《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

收回教育权运动

某校在期末考试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该校做法()A、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权B、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权C、体现了学生的受教育权D、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侵犯了学生的( )A、隐私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人身自由权

1951年院系调整的作用是()。A、收回教育主权B、使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经济计划C、统一了高等教育系统D、平衡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在《教育独立议》中主张收回教育权的人物是()。

2012年9月,中国政府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这体现了主权国家的()A、独立权和管辖权B、自卫权和管辖权C、独立权和平等权D、平等权和自卫权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政府针对日本政府非法“购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实施维权巡航、提交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环境监测预报、护渔维权等。中国政府的组合拳体现了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行使()A、独立权和平等权B、平等权和自卫权C、平等权和管辖权D、独立权和管辖权

信息产业部公布了3G的TDD频谱规划,为TD-SCDMA标准划分了总计()的非对称频段,表明中国政府对国产标准的支持。

下列不属于审计法规定了审计机关权限的是()A、处理处罚权B、追究刑事责任权C、检查权D、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权

为了落实和强化“()”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学校承认应遵守政府的规定,接受政府的监督指导。

试析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历史意义。

2012年10月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公布了TDD频谱规划方案,宣布将2.6G频段共()MHz规划为TDD。A、50B、190C、100D、140

填空题在《教育独立议》中主张收回教育权的人物是()。

名词解释题收回教育权运动

问答题试析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2012年10月中国政府首次正式公布了TDD频谱规划方案,宣布将2.6G频段共()MHz规划为TDD。A50B190C100D140

单选题教育部在《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得按学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A财产权B隐私权C受教育权D姓名权

单选题某校在期末考试后,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该校做法()A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权B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权C体现了学生的受教育权D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单选题某校在期末考试后,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该校做法( )。A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权B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权C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D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填空题为了落实和强化“()”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