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结构外侧温度未变,里侧升高了10℃。已知:矩形截面的高度为h,线膨胀系数为α,则C的水平向位移为(  )。

如图所示,结构外侧温度未变,里侧升高了10℃。已知:矩形截面的高度为h,线膨胀系数为α,则C的水平向位移为(  )。




参考解析

解析:轴线温度变化



温差Δt=10-0=10 ℃。在C处虚设向右的水平单位力,作图和图,如图所示。



则C点的水平向位移为:



相关考题:

结构受力如图所示。两杆的抗拉刚度EA相同。若节点A的水平位移为,节点A的竖直位移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图示桥架杆件的线膨胀系数为α,当下弦杆件温度升高20℃时,结点B的竖向位移为(  )。

图所示结构各杆温度均升高t℃,且已知EI和EA均为常数,线膨胀系数为α,则点D的竖向位移△Dn为(  )。 A、-αta B、αta C、0 D、2αta

图示结构,EI=常数,截面高h=常数,线膨胀系数为a,外侧环境温度降低t°C,内测环境温度升高t°C,引起的C点竖向位移大小为:

已知刚架的弯矩图如图所示,杆的抗弯刚度为杆的为2EI,则结点B的角位移等于:

图示刚架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α,各杆截面均为矩形,截面高度为h,由于图示温度变化引起C点的竖向位移为(  )。

如图所示的结构中,B支座发生支座移动,D点水平位移(向右为正)为(  )。

等截面刚架,矩形截面高h=a/10,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α,在图所示温度变化下,C点的竖向位移ΔVC之值为(  )。 A、80.5aα(↑) B、60aα(↓) C、68aα(↑) D、72aα(↓)

图示结构,EI=常数,截面高h=常数,线膨胀系数为α,外侧环境温度降低t℃,内侧环境温度升高t℃,引起的C点竖向位移大小为(  )。

如图所示的结构(EI=常数)中,D点水平位移(向右为正)为(  )。

如图所示,已知刚架M图,则左柱各截面的剪力为(  )kN。 A、10 B、-10 C、5 D、-5

图所示结构,EI=常数,截面高h=常数,线膨胀系数为α,外侧环境温度降低t℃,内侧环境温度升高t℃,引起的C点竖向位移大小为(  )。

如图所示的一三铰刚架,其右支座发生了位移,位移的水平分量为Δ1,竖向分量为Δ2,则右半部的转角为(  )。

图示排架,已知各单柱柱顶有单位水平力时,产生柱顶水平位移为δAB=δEF=h/100D,δCD=h/200D,D为与柱刚度有关的给定常数,则此结构柱顶水平位移为:

如图所示,已知刚架M图,则左柱各截面的剪力为(  )kN。A.10B.-10C.5D.-5

图示结构,EA=常数,线膨胀系数为。若温度降低t℃.则两个铰支座A、B的水平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

钢芯铝纹线的温度线膨胀系数E为钢芯铝绞线温度升髙1℃时单位长度的伸长值,因此与以下()因素有关。A.钢丝的弹性系数和线膨胀系数; B.铝线的弹性系数和线膨胀系教;C.铝线和钢丝的拉断强度; D.铝钢截面比.

对矩形断面隧洞判别无压流的条件是( )(式中:H为上游水头,a为矩形断面的高度)。A.B.C.D.

已知普通钢管的线膨胀系数为12*10-3mm/(m℃),管道安装时外界温度10℃。一条100米长的普通钢管,在采暖水温达90℃的时候,膨胀量是()mm。

已知某轧件为矩形断面,其轧前高度为50mm,轧后高度为35mm,求压下量,压下率和压下系数。

测得某油罐液位高度为10.123m,油品计量温度为30℃,已知该量油尺在10m时的修正值是-0.6mm,线膨胀系数a为0.000012,则该量油尺测得的实际液位高度为()。A、10.121B、10.122C、10.123D、10.124

管线长1000米,温度由10℃升到70℃,已知该管线的线膨胀系数α=1.2×10-5/℃,则其热膨胀伸长量是为0.72m。

某汽缸采用下猫爪支持方式,在运行时猫爪的平均温度为250℃,相应此部分轴承座的温度为80℃,猫爪的高度H为150mm,线膨胀系数α=1.2×10-5,求轴封凹窝中心的抬高值。

已知一蒸汽管道长50m, 工作时温度将升高400℃, 线膨胀系数为12×10-6m/m. ℃, 求此管道热膨胀时的伸长量?

单选题“导热系数”是指在稳态条件下,在以下哪种情况时,通过1m2截面积在1h内由导热方式传递的热量()A材料层厚度为lm,两侧空气温度差1℃B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差为1℃C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l℃D材料层厚度为lm,两侧表面温度差1℃

单选题有一段室内热水采暖管道,已知管长60m,热水温度80℃,安装时室内温度为5℃,线膨胀系数为12×10-6m/(m.℃),此管道的热伸长量为()。A0.046mB0.054mC0.064mD0.64m

单选题梁截面的部分塑性发展系数是根据()确定的。设截面高度为h。A一侧塑性深度为h/8B两侧塑性深度为h/8C一侧塑性深度为h/4D两侧塑性深度为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