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在区间分部运行,如遗留车辆停留时间超过(),遗留车辆看守人员还应拧紧足够数量的人力制动机(拧紧人力制动机与停留车辆数量比例为1:4)A、0.5hB、1hC、2hD、3h

列车在区间分部运行,如遗留车辆停留时间超过(),遗留车辆看守人员还应拧紧足够数量的人力制动机(拧紧人力制动机与停留车辆数量比例为1:4)

  • A、0.5h
  • B、1h
  • C、2h
  • D、3h

相关考题:

列车在区间被迫停车后,遇遗留车辆停留在超过()‰坡度的线路上时,列车不准分部运行。 A、6B、7C、8D、9

列车在区间被迫停车后,哪些情况列车不准分部运行?( ) A.遇司机与车站值班员及列车调度员均联系不上时B.对遗留车辆未采取防护、防溜措施时C.遗留车辆无人看守时D.采取措施后可整列运行时

列车区间被迫停车分部运行,原机车返回区间挂取遗留车辆在何处防护?

下列情况列车不准分部运行()。A、采取措施后可整列运行时;B、对遗留车辆未采取防护、防溜措施时;C、遗留车辆无人看守时;D、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故障时。

()情况列车不准分部运行。A、对遗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时B、遗留车辆无人看守时C、遗留车辆停留在超过6‰坡度的线路上时D、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故障时

列车分部运行,机车进入区间挂取遗留车辆时,应在何处防护?

列车分部运行,如遗留车辆停留时间超过1h,遗留车辆看守人员还应拧紧足够数量的人力制动机,拧紧人力制动机与停留车辆数量比例为()。A、1:1B、1:2C、1:4D、1:6

列车在区间被迫停车需要分部运行的规定:列车在区间被迫停车,区间留有机务人员、工务人员或列车调度员指派的车站胜任人员负责对区间()设置的防溜、防护措施进行看守时,方可分部牵出。A、前部车辆B、后部车辆C、停留车辆D、牵出车辆

列车分部运行,机车进入区间挂取遗留车辆时,应从车列前方距离不小于()米处防护。

遗留车辆无人()时,不准分部运行。A、看守B、看护C、保护D、看管

列车分部运行,机车进入区间挂取遗留车辆时,对遗留车辆如何防护?

下列哪些情况列车不准分部运行?()A、采取措施后可整列运行时B、对遗留车辆未采取防护、防溜措施时C、遗留车辆无人看守时D、遗留车辆停留在超过6‰坡度的线路上时

遗留车辆停留在超过16‰坡度的线路上时,列车不准分部运行。

列车分部运行,如遗留车辆停留时间超过()h,遗留车辆看守人员还应拧紧足够数量的人力制动机。A、0.5B、1C、2D、3

在(),列车不准分部运行。A、遗留车辆无人看守时B、按自动闭塞法运行时C、遇降雾、暴风雨雪D、电话中断后发出的列车

列车在区间超过6‰坡度的线路上,被迫停车后需分部运行时,只要做好放溜,遗留车辆可以无动力停留在区间。

列车分部运行时,如遗留车辆停留时间超过1h,遗留车辆看守人员还应拧紧足够数量的人力制动机,拧紧人力制动机与停留车辆数量比例为()。A、1:3B、1:4C、1:5D、1:6

单选题列车分部运行时,如遗留车辆停留时间超过1h,遗留车辆看守人员还应拧紧足够数量的人力制动机,拧紧人力制动机与停留车辆数量比例为()。A1:3B1:4C1:5D1:6

多选题下列情况列车不准分部运行()。A采取措施后可整列运行时;B对遗留车辆未采取防护、防溜措施时;C遗留车辆无人看守时;D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故障时。

问答题列车分部运行,机车进入区间挂取遗留车辆时,应在何处防护?

单选题列车分部运行,如遗留车辆停留时间超过1h,遗留车辆看守人员还应拧紧足够数量的人力制动机,拧紧人力制动机与停留车辆数量比例为()。A1:1B1:2C1:4D1:6

多选题()情况列车不准分部运行。A对遗留车辆未采取防溜措施时B遗留车辆无人看守时C遗留车辆停留在超过6‰坡度的线路上时D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故障时

问答题列车区间被迫停车分部运行,原机车返回区间挂取遗留车辆在何处防护?

单选题当列车须分部运行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半自动闭塞区间,必须将遗留车辆全部拉进车站,确认区间空闲后,方准开通区间。B在自动闭塞区间,区间内有两列列车,前面的列车须分部运行。此时,列车调度员应指示后面的列车退行至后方站后,再封锁区间。待将遗留车辆全部拉进车站,确认区间空闲后再开用区间。C在自动闭塞区间,区间内有两列及其以上列车,最前面的列车须分部运行时。列调不必指示后面的列车退行,即可封锁区间。待将遗留车辆全部拉进车站开通区间后。指示后面的列车正常运行。

多选题下列哪些情况列车不准分部运行?()A采取措施后可整列运行时B对遗留车辆未采取防护、防溜措施时C遗留车辆无人看守时D遗留车辆停留在超过6‰坡度的线路上时

问答题列车分部运行,机车进入区间挂取遗留车辆时,对遗留车辆如何防护?

单选题列车分部运行,如遗留车辆停留时间超过()h,遗留车辆看守人员还应拧紧足够数量的人力制动机。A0.5B1C2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