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温度为定值,蒸发温度降低时,吸气比容(),制冷剂的循环量()。A、减小,增大B、增大,增大C、增大,减小D、减小,减小

冷凝温度为定值,蒸发温度降低时,吸气比容(),制冷剂的循环量()。

  • A、减小,增大
  • B、增大,增大
  • C、增大,减小
  • D、减小,减小

相关考题:

在lgp-h图中,制冷剂在压缩机吸气口处的状态由()确定。 A、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B、蒸发压力和吸气温度C、蒸发温度和熵D、焓和比容

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保持冷凝温度一定, 降低蒸发温度,对制冷循环的影响表现为:压缩机的吸气比体积(),压力比(),压缩比功(),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单位制冷量(),循环的制冷系数()。(填增加,减小,不变,或不定)。

理论制冷循环的节流损失与( )有关。A.冷凝温度与蒸发温度差B.制冷剂物理性质C.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D.冷凝压力

当冷凝温度一定时,蒸发温度越低,则()越小。A、单位功耗B、单位冷凝热负荷C、制冷剂循环量D、制冷系数

在lgp—h图中,制冷剂在压缩机吸气口处状态由()确定.A、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B、蒸发压力和吸气温度C、蒸发温度和熵D、焓和比容

若工质一定,冷凝温度一定时,单位容积制冷剂制冷量将随着蒸发温度的降低而()A、增大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

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过热是指()。A、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冷凝温度B、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蒸发温度C、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蒸发温度D、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空调工况下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为()℃,冷凝温度为()℃。

在lgp-h图中,制冷剂在制冷压缩机吸气口处状态由()确定。A、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B、蒸发压力和吸气温度C、蒸发温度和熵D、焓和比容

某一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以氟利昂12为制冷剂量,冷凝温度为20℃,蒸发温度为-10℃,在蒸发终了时制冷剂为干饱和蒸气,制冷剂离开冷凝器时为饱和液体,如制冷循环量为100kg/h,求制冷装置的制冷量。(已知:在上述操作条件下,因氟利昂12的压焓图中查得:H1=347 kJ/kg ,H4=228kJ/kg。)

在一理想的制冷循环中,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蒸发温度为-20℃,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冷凝温度为30℃。求在上述制冷条件下的制冷系数。

理想制冷循环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越高,冷凝温度越低,制冷系数越小。

理想制冷循环中,制冷系数仅为制冷剂的()的函数,而与制冷剂的性质和种类无关。A、蒸发温度B、冷凝温度C、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D、最终制冷温度

在一理想的制冷制循环中,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蒸发温度为-25℃,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冷凝温度为30℃。求在上述制冷条件下的制冷系数。

某油田的一个天然气氨压缩制冷浅冷装置制冷循环系统采用氨作为制冷剂,冷凝温度为43℃,蒸发温度为-31℃,在蒸发终了时制冷剂为干饱和蒸气,制冷剂离开冷凝器时为饱和液体,如制冷循环量为1000kg/h,求压缩机理想消耗的功。(依题给条件在氨的压焓图上查各状态点焓值为:H1=1340 kJ/kg,H2=1760 kJ/kg。)

在lgP-h图中,制冷剂在制冷压缩机吸气口处状态由()确定。A、蒸发温度和蒸发压力B、蒸发压力和吸气温度C、蒸发温度和熵值D、比容值和焓值

蒸汽压缩式理想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与()有关。A、制冷剂B、蒸发温度C、冷凝温度D、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当冷凝温度不变,蒸发温度降低时,制冷量将减少,功耗将增加,制冷系数降低。

蒸发压力为定值,冷凝温度越高,其制冷量越大,制冷系数ε亦大。

蒸气压缩式理想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跟()有关A、制冷剂B、蒸发温度C、冷凝温度D、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单选题冷凝温度为定值,蒸发温度降低时,吸气比容(),制冷剂的循环量()。A减小,增大B增大,增大C增大,减小D减小,减小

单选题蒸汽压缩式理想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与()有关。A制冷剂B蒸发温度C冷凝温度D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单选题在lgP-h图中,制冷剂在制冷压缩机吸气口处状态由()确定。A蒸发温度和蒸发压力B蒸发压力和吸气温度C蒸发温度和熵值D比容值和焓值

填空题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对某一具体的制冷剂来说,理论循环的蒸气比体积v1/sub随蒸发温度或蒸发压力的降低而()。若冷凝温度已经确定,则单位容积制冷量随蒸发温度的降低而()。

单选题蒸气压缩式理想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与()有关。A制冷剂B蒸发温度C冷凝温度D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填空题两级压缩制冷机常见的变工况是冷凝温度保持不变,蒸发温度升高或降低。当蒸发温度升高时,压缩机的吸气比体积(),单位制冷量(),故总制冷量(),制冷系数();相反,当蒸发温度降低时,制冷量和制冷系数都()。

单选题影响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制冷系数的主要因素为(  )。A压缩蒸汽的过热度B冷凝液的过冷度C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D制冷剂循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