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马斯洛得出的(),是指能充分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天资、能力、潜能等,这样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A自我实现B自我价值C自我安全感D自我目标

单选题
马斯洛得出的(),是指能充分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天资、能力、潜能等,这样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A

自我实现

B

自我价值

C

自我安全感

D

自我目标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下列选项中,符合作者观点的是A.人生是不完美和有待修正的,要勇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B.人生不必追求完美,正视现实最重要C.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是最不幸福的人D.人要学会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进行比较

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 )。A.自我实现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求知的需要D.审美的需要

如果有能力的人不是受外界的影响去追求“完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限制自己的探索,发现满意的答案即可,那他们就能节省大量的精力。这段话表达了这样的一种观点()。A. 有能力的人不应该追求完美B. 人们应当限制自己的探索C. 有时候,完美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经济的D. 人们不一定总要找到尽善尽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4)段中作者说“自我埋没掉的人才要比社会埋没掉的人才多得多”,根据文意对人才“自我埋没掉”的原因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自我埋没掉的人才”不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因而也“不去挖掘自己巨大的潜能”B.自我埋没掉的人才经受一两次失败,就总怀疑自己笨C.自我埋没掉的人才“一事当前先想自己笨”D.自我埋没掉的人才到了暮年“忽然发现自己从来未被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能力”

语言智力指的是与语言运用有关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智力高的人通常能充分利用语言的一些特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个人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尊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问题。(1)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2)纵观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3)反过来,许多学习后进的人,决不是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经受一两次失败,就总是怀疑自己笨,不断强化“自己脑子笨”的意念。久而久之,觉得自己脑子笨的那根神经工作能力越来越强,形成习惯,一事当前先想自己笨,先想自己不行,不给那些潜在的能力、脑神经以工作的机会。于是,潜能当然被埋没了。(4)有的人埋怨社会埋没人才,细想起来,自我埋没掉的人才要比社会埋没掉的人才多得多。(5)要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开发大脑的智力资源,第一要紧的,就是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6)每个人的大脑皮层舒展开来,都在 2500cm2左右,每个人都有140亿个左右的脑细胞。倘若每个脑细胞有工作一秒钟的机会便死亡,一个人一生中有效工作时间才28800万秒,即使夜以继日,星期假日都用来工作,也不过10亿秒。许多生理解剖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最杰出的科学家,也只不过用了大脑资源的十分之一。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浪费的脑潜能就更多了。(7)1964年前苏联《今日生活》载文: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维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们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也可将一本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这种对人类潜能的推数现在已为人们所接受。(8)前捷克斯洛伐克有位叫米兰?米凯什的语言奇才,他精通40国语言,共懂116种语言。立陶宛有一位叫拉比?伊莱贾的人,只读一遍就能记住的书竟有200册之多。(9)许多人到了暮年,忽然发现自己有着从来未被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能力。美国著名艺术家摩西老母在她的晚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美国学者往往把她当作范例解释这类现象,并称之为“摩西老母效应”。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短路理论”:如果人不去唤醒自身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就会转化或自我毁灭。(10)人脑的潜能如地下的煤矿、油矿,如果自己不相信地下有矿,只是着眼于砍伐地表的柴草,当然会感觉资源贫瘠,柴草越砍越少。如果坚信自己大脑深处,潜在着巨大的资源立足于往深处开采,那当然会有不尽潜能滚滚来的感觉。(11)每个人都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确实都有巨大的潜能,不要紧盯着地表那点野草,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向大脑深处去开采巨大的潜能吧。第(3)段末尾说潜能当然被埋没了,根据文意,对“被埋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不相信自己有潜能,经不住失败的考验B.有些人总是怀疑自己笨,总觉得自己不行C.有些人“自己脑子笨”,没有潜能,无法开发D.人的潜能会转化,也会自我毁灭

(1)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  (2)纵观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  (3)反过来,许多学习后进的人,决不是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经受一两次失败,就总是怀疑自己笨,不断强化“自己脑子笨”的意念。久而久之,觉得自己脑子笨的那根神经工作能力越来越强,形成习惯,一事当前先想自己笨,先想自己不行,不给那些潜在的能力、脑神经以工作的机会。于是,潜能当然被埋没了。  (4)有的人埋怨社会埋没人才,细想起来,自我埋没掉的人才要比社会埋没掉的人才多得多。  (5)要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开发大脑的智力资源,第一要紧的,就是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  (6)每个人的大脑皮层舒展开来,都在 2500cm2左右,每个人都有140亿个左右的脑细胞。倘若每个脑细胞有工作一秒钟的机会便死亡,一个人一生中有效工作时间才28800万秒,即使夜以继日,星期假日都用来工作,也不过10亿秒。许多生理解剖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最杰出的科学家,也只不过用了大脑资源的十分之一。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浪费的脑潜能就更多了。  (7)1964年前苏联《今日生活》载文:在正常情况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维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们迫使我们的大脑达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也可将一本大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够学完数十所大学的课程。这种对人类潜能的推数现在已为人们所接受。  (8)前捷克斯洛伐克有位叫米兰*米凯什的语言奇才,他精通40国语言,共懂116种语言。立陶宛有一位叫拉比*伊莱贾的人,只读一遍就能记住的书竟有200册之多。  (9)许多人到了暮年,忽然发现自己有着从来未被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能力。美国著名艺术家摩西老母在她的晚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美国学者往往把她当作范例解释这类现象,并称之为“摩西老母效应”。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短路理论”:如果人不去唤醒自身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就会转化或自我毁灭。  (10)人脑的潜能如地下的煤矿、油矿,如果自己不相信地下有矿,只是着眼于砍伐地表的柴草,当然会感觉资源贫瘠,柴草越砍越少。如果坚信自己大脑深处,潜在着巨大的资源立足于往深处开采,那当然会有不尽潜能滚滚来的感觉。  (11)每个人都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确实都有巨大的潜能,不要紧盯着地表那点野草,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向大脑深处去开采巨大的潜能吧。第(4)段中作者说“自我埋没掉的人才要比社会埋没掉的人才多得多”,根据文意对人才“自我埋没掉”的原因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我埋没掉的人才”不相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因而也“不去挖掘自己巨大的潜能”B. 自我埋没掉的人才经受一两次失败,就总怀疑自己笨C. 自我埋没掉的人才“一事当前先想自己笨”D. 自我埋没掉的人才到了暮年“忽然发现自己从来未被发现的这样或那样的能力”

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A.自我实现的需要B.尊重需要C.求知需要D.审美需要

材料:某教师为教授《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拟定了下列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一:以“爱因斯坦的脑资源开发了多少 ”为话题引入,用来激发学生对潜能的兴趣。通过科学记录《神经元》证明人类具有很大的潜能有待开发。 情境二:通过“冰山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什么是潜能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情境三:通过一组表现人类运动、音乐、绘画、语言、交往、思考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人类具有哪些能力,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人类所具有的潜能。 情境四:小游戏:给一个“口”字加两笔,能写出多少汉字。 (二)学生制定探究方案 1.明确探究任务 知道潜能的含义;理解潜能包含的内容;懂得如何开发自身的潜能。 2.协商制定问题解决的办法 (1)通过查阅文献或从书本所给的案例中推导“潜能”的含义: (2)通过小组交流,结合自身实际,列举潜能在生活中的表现: (3)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挖掘潜能的方式。 (三)实施探究操作 1.收集资料 (1)查阅文献资料: (2)列举自己认为能代表“潜能”的事例: (3)将自己的潜能画成冰山的形式,找出自己的潜能所在。 2.分析资料 (1)从得到的潜能概念中,找出一个表达最准确的: (2)归纳潜能的具体表现方式: (3)分析适合开发自身潜能的途径。 3.整合得出结果 (1)潜能即自身本来就有的,但是还没有发挥出来、有待挖掘的能力; (2)人类至少具有包含语言、音乐、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等七个方面的潜能: (3)人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即使是普通人也有很大的潜能待开发: (4)开发自身潜能的途径:中学生可以通过确立目标、树立信心、努力实践、培养习惯等方面开发自身潜能。 (四)评价探究结果 教师对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所提问题的质量。 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10分) (2)上述材料对你开展课堂教学有何借鉴意义。(10分

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如与自己周围的人的人际关系,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个体与社区译校等的关系等)。

“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希望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希望能够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这种基本需求是()A、生理需求B、安全需求C、尊重需求D、自我实现需求

要想成为高创造力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去推动自己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创造力潜能。A、未来B、潜在C、已有

以下哪一种说法不妥当?()A、大多数人,从来不想尝试超越自己可能性的局限,很多人是以低于自己一倍的效率在生活B、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我们都有未被利用或发展不充分的潜力C、只有那些已经走到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才是自我实现的人D、创造性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作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应有()A、正确的自我意识B、良好的人际关系C、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D、较强的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E、与同龄人迥异的心理、行为特征

马斯洛得出的(),是指能充分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天资、能力、潜能等,这样的人几乎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A、自我实现B、自我价值C、自我安全感D、自我目标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力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成为自己期望的人物。

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作()

如何使自己的信仰得到完美?

一个人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达到完美的境地,这种需要,马斯洛称之为()A、认知的需要B、自尊的需要C、归属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A、自我实现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求知的需要D、审美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的需要表现为一个人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希望能体验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对()方面的需要表现强烈的人,会希望自己的工作具有重要性和责任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工作成就和工作能力而受到他人的赏识和尊重。

单选题要想成为高创造力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动()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去推动自己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创造力潜能。A未来B潜在C已有

单选题学生渴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属于()。A自我实现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求知的需要D审美的需要

单选题从心理诊断的角度来说,自知力是指(  )。(2004年6月三级真题)A对自己实际存在的心理异常的辨认和判断能力B对自己认知水平在正确评价和判断的能力C对自己实际拥有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判断力D对自己潜能正确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单选题一个人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达到完美的境地,这种需要,马斯洛称之为()A认知的需要B自尊的需要C归属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