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地层如下:①层黏土,可塑,层厚8m,②层粉砂,层厚4m,稍密状,在其埋深9.0m处标贯击数为7击,场地地下水位埋深2.0m。拟采用正方形布置,截面为300mm×300mm预制桩进行液化处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问其桩距至少不少于下列哪一选项时才能达到不液化?(  )A、800mmB、1000mmC、1200mmD、1400mm

某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地层如下:①层黏土,可塑,层厚8m,②层粉砂,层厚4m,稍密状,在其埋深9.0m处标贯击数为7击,场地地下水位埋深2.0m。拟采用正方形布置,截面为300mm×300mm预制桩进行液化处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问其桩距至少不少于下列哪一选项时才能达到不液化?(  )

A、800mm
B、1000mm
C、1200mm
D、1400mm

参考解析

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3.4条式(4.3.4),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为:

相关考题:

某场地位于7度抗震设防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地震设计分组为第三组。地下水位在-1.000m,地基土层分布及有关参数情况见题21~22图。经判定,②层粉砂为液化土层。为了消除②层土液化,提高其地基承载力,拟采用直径400mm振动沉管砂石桩进行地基处理。 假定,砂石桩的置换率m=11%,桩按等边三角形布置。试问,桩的中心距s(m),与下列何项最为接近(  )A. 1.00B. 1.15C. 1.25D. 1.40

一场地地层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及新近沉积层,地下水位埋深2.8m,当地地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岩土工程勘察钻孔深度为15m,土层自上而下为5层:  ①粉细砂,稍湿—饱和,松散,层厚h1=3.5m。  ②细砂,饱和,松散,层厚h2=3.7m。  ③中粗砂,稍密—中密,层厚h3=3.1m。  ④粉质黏土,可塑—硬塑,层厚h4=3.2m。  ⑤粉土,硬塑,未穿透。  现场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判别此地基砂土是否会液化的说法,完全正确的是一项是(  )。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的规定,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时,打入式预制桩,当平均桩距为3倍桩径且桩数为6×6时,当打桩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达到不液化的要求时,对桩尖持力层作强度校核时,桩群外侧的应力扩散角应取为( )。A. 0° B. 10° C. 25° D. 30°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规定,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时,打入式预制桩,当平均桩距为3倍桩径且桩数为6×6时,当打桩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达到不液化的要求时,对桩尖持力层作强度校核时,桩群外侧的应力扩散角应取为( )。A.0°B.10°C.25°D.30°

某建筑场地位于地震烈度7度区的冲洪积平原,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2m,地表以下由4层土层构成(见题表),问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液化初判,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A、①层粉土不液化B、②层粉细砂可能液化C、③层粉土不液化D、④层粉土可能液化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影响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的因素有下列哪些选项?(  )A、设计地震分组B、可液化土层厚度C、标贯试验深度D、场地地下水位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场地土自地表至7m为黏土,可塑状态,7m以下为松散砂土,地下水位埋深为6m,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2m,场地处于全新世的一级阶地上,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初步判断场地的液化性为( )。A液化B不液化C不确定D部分液化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地下水位埋深2.0m,未打桩前的液化判别等级如表9-7所示,采用打入式混凝土预制桩,桩截面为400mm×400mm,桩长l=15m,桩间距s=1.6m,桩数20×20根,置换率ρ=0.063,打桩后液化指数由原来的12.9降为( )。A. 2.7 B. 4. 5 C. 6.8 D. 8.0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拟建建筑基础埋深2m。某钻孔揭示的地层结构,以及间隔2m(为方便计算所做的假设)测试得到的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N)如图所示。已知2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均为全新世冲积地层,粉土、粉砂和粉质黏土层的黏粒含量(ρc)分别为13%、11%和22%,近期内年最高地下水位埋深1.0m。试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计算该钻孔的液化指数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A、 7.0B、 13.2C、 18.7D、 22.5

某民用建筑物场地勘察资料如下: ① 黏土0~6 m,可塑,I1=0.4 5,fak=160 kPa; ② 粉土6~8 m,黏粒含量18%,fak=150 kPa; ③ 中砂土8~10 m,9 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0击; ④ 细砂土10~12 m,qc=4 MPa,fs=1.3 MPa; ⑤粗砂土12~17,15 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6击,地质年代为晚更新统; ⑥砂岩,17 m以下,中风化。 该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下水位为3.0 m,采用桩基础,该场地中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土层有( )层。A 1层B 2层C 3层D 4层

某一高层建筑物箱形基础建于天然地基上,基底标高-6.0m,地下水埋深-8.0m,如图所示: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为判定液化等级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如图所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计算液化指数并划分液化等级,下列()是正确的。

某场地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埋深为3m,场地为砂土场地,地下水位为4.0m,在5.0m、10.0m、16.0m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7、12、18,在三个深度中有(  )处存在液化可能性。(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A.0B.1C.2D.3

某民用建筑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① 0~8 m黏土,可塑; ② 8~12 m细砂土,稍密; ③ 12~18 m泥岩中风化。 地下水位2.0 m,在9 m及11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分别为5和8,场地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采用打入式桩基础,桩截面为250 mm×250 mm,桩距为1.0 m,砂土层侧摩阻力为40 kPa,进行桩基抗震验算时砂土层的侧阻力宜取( )kPa。A 13B 20C 27D 40

某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采用筏形基础,埋深为3m,场地为砂土场地,地下水位为4.0m,在5.0m、10.0m、 16.0m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分别为7、12、18,如在筏形基础下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桩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桩长为17m,桩间距为1.6m,正方形布桩,桩数为16×32根,打桩后可能发生液化的点有( )个。A.0B.1C.2D.3

某公路桥梁采用摩擦桩基础,场地地层如下:①0~3m为可塑状粉质黏土,②3~14m为稍密至中密状粉砂,其实测标贯击数N1=8击。地下水位埋深为2.0m。桩基穿过②层后进入下部持力层。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计算②层粉砂桩长范围内桩侧摩阻力液化影响平均折减系数最接近下列哪一项?(  )(假设②层土经修正的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Ncr=9.5击)A、1、00B、0、83C、0、79D、0、67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场地土自地表至7m为黏土,可塑状态,7m以下为松散砂土,地下水位埋深为6m,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2m,场地处于全新世的一级阶地上,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初步判断场地的液化性为( )。A.液化B.不液化C.不确定D.部分液化

某建筑场地位于冲积平原上,地下水位3.0m,地表至5m为黏性土,可塑状态,水位以上容重为19kN/m3,水位以下容重为20kN/m3,5m以下为砂层,黏粒含量4%,稍密状态,标准贯入试验资料如表4所示,拟采用桩基础,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8度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 50011—2010)判定砂土的液化性,不液化的点数为(  )。表4A.1B.2C.3D.4

某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砂层厚10.0 m,10.0 m以下为卵石土,在6.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为16击,地下水埋深为2.0 m,拟采用打入式桩箱基础,正方形布桩,桩径为250 mm×250 mm,桩距为1.0 m,桩数为51×119=6069根,场地处于8度烈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30 g,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相关要求,打桩后桩间土的液化性应判定为( )。 A 液化 B不液化 C不能判断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地下水位埋深6.0m,地层资料见下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该场地液化等级为下列哪个选项(  )A. 轻微B. 一般C. 中等D. 严重

某扩建工程的边柱紧邻既有地下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 速度值为,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基础采用直径800mm泥浆护壁旋挖成孔灌注桩,图1-24为某边柱等边三桩承台基础图,柱截面尺寸为500mm x1000mm,基础及其以上土体的加权平均重度为20kN/m3。提示:承台平面形心与三桩形心重合。假定,地下水位以下的各层土处于饱和状态,②层粉砂A点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为16击,图1-24给出了①、③层粉质黏土的液限WL、塑限WP及含水量WS。试问,下列关于各地基土层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 ①层粉质黏土可判别为震陷性软土(B) A点处的粉砂为液化土(C) ③层粉质黏土可判别为震陷性软土(D) 该地基上埋深小于2m的天然地基的建筑可不考虑②层粉砂液化的影响

某扩建工程的边柱紧邻既有地下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基础采用直径800mm泥浆护壁旋挖成孔灌注桩,图5-7为某边柱等边三桩承台基础图,柱截面尺寸为500mm×1000mm,基础及其以上土体的加权平均重度为20kN/m3。提示:承台平面形心与三桩形心重合。.假定,地下水位以下的各层土处于饱和状态,②层粉砂A点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为16击,图24给出了①、③层粉质黏土的液限WL、塑限WP及含水量WS。试问,下列关于各地基土层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A.①层粉质黏土可判别为震陷性软土B.A点处的粉砂为液化土C.③层粉质黏土可判别为震陷性软土D.该地基上埋深小于2m的天然地基的建筑可不考虑②层粉砂液化的影响

某公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其联合柱下桩基采用边长为400mm预制方桩.承台及其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为20kN/m3。柱及承台下桩的布置、地下水位、地基土层分布及相关参数如题图所示。该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假定,②层细砂在地震作用下存在液化的可能,需进一步进行判别。该层土厚度中点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平均值N=11。试问,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有关规定,基桩的竖向受压抗震承载力特征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⑤层粗砂不液化。 A. 1300 B. 1600 C. 1700 D. 2600

单选题某公路桥梁采用摩擦桩基础,场地地层如下:①0~3m为可塑状粉质黏土,②3~14m为稍密至中密状粉砂,其实测标贯击数N1=8。地下水位埋深为2.0m。桩基穿过②层后进入下部持力层。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计算②层粉砂桩长范围内桩侧摩阻力液化影响平均折减系数最接近下列哪一项?(假设②层土经修正的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Ncr=9.5)(  )[2014年真题]A1.00B0.83C0.79D0.67

单选题某民用建筑物场地勘察资料如下:①黏土,0~6m,可塑,I1=0.45,fak=160kPa;②粉土,6~8m,黏粒含量18%,fak=150kPa;③中砂土,8~10m,9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0击;④细砂土,10~12m,q=4MPa,fak=1.3MPa;⑤粗砂土,12~17,15m处标准贯入击数为16击,地质年代为晚更新统;⑥砂岩,17m以下,中风化。该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下水位为3.0m,采用桩基础,该场地中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土层有()。A1层B2层C3层D4层

单选题某民用建筑场地地层资料如下:①0~8m,黏土,可塑;②8~12m,细砂土,稍密;③12~18m,泥岩,中风化。地下水位2.0m,在9m及11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分别为5和8,场地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采用打入式桩基础,桩截面为250mm×250mm,桩数为6×6=36(根),桩距为1.0m,砂土层侧摩阻力为40kPa,进行桩基抗震验算时砂土层的侧阻力宜取()kPa。()A13B20C27D40

单选题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场地土自地表至7m为黏土,可塑状态,7m以下为松散砂土,地下水位埋深为6m,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2m,场地处于全新世的一级阶地上,试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初步判断场地的液化性()。A液化B不液化C不确定D部分液化

单选题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的规定,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时,打入式预制桩,当平均桩距为3倍桩径且桩数为6×6时,当打桩后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达到不液化的要求时,对桩尖持力层作强度校核时,桩群外侧的应力扩散角应取为(  )。A0°B10°C25°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