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唱舒伯特《摇篮曲》时,老师指导学生用“m”哼唱歌曲,并提示注意气息”,其教学目的是( )。A.提高分析能力B.理解音乐要素C.表述歌词内容D.训练演唱技巧

“在学唱舒伯特《摇篮曲》时,老师指导学生用“m”哼唱歌曲,并提示注意气息”,其教学目的是( )。


A.提高分析能力
B.理解音乐要素
C.表述歌词内容
D.训练演唱技巧

参考解析

解析:知识点:教学目的。老师指导学生用“m”哼唱歌曲,并提示注意气息,属于教师指导学生歌唱技巧的范畴。

A、B、C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相关考题:

老师在上《浮雕制作》一课时,指导学生在木板上用橡皮泥造型,并刷上金漆制成浮雕作品。这体现的是( )。A.教学理念B.教学方法C.教学模式D.教学评价

秦老师在上《浮雕制作》一课时,指导学生在木板上用橡皮泥造型,并刷上金漆,制作成浮雕作品。这体现的是()。A.教学理念B.教学方法C.教学模式D.教学评价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创设情景:播放《摇篮曲》音频,提问学生歌曲名称,并引导学生回答作者;2.教师总结:刚刚播放的歌曲正是舒伯特的《摇篮曲》,歌曲柔和、舒缓、优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舒伯特的作品,来感受一下他另一作品的不同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菩提树》。(二)感知歌曲1.介绍舒伯特,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著名作品有:《鳟鱼》《魔王》《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姑娘》等。2.介绍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为了表现某种艺术目的,引用文学家的诗作作为歌词来进行创作的歌曲,通常为独唱歌曲,且配有精细伴奏。3.初听歌曲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表现了抒情、优美的情感,渲染了悲伤、哀愁的基调。4.观察歌曲拍号,并拍打节拍强弱规律。(三)深入学习1.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分为几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分段播放讲解歌曲。2.分段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前后两部分有何不同?区别在与哪儿?3.观察歌曲,歌曲中有哪些特殊的节奏型?(三连音)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放慢了歌曲的步调,使歌曲更加的富有回忆、沉思的感觉。)4.练习拍打三连音。5.发声练习,健康用嗓。6.学唱歌曲,表现歌曲。7.复习3/4拍强弱特点,引出指挥手势,引导学生学习指挥手势并体验“指挥家”的感受。(四)巩固提升1.教师展示几段无声视频(分别表示悲凉、热闹、滑稽气氛),学生将视频与音频进行搭配,连线;2.分小组自由选择方式为歌曲创编。(1)选择节奏型,使用课堂乐器,为歌曲伴奏。(2)为歌曲编创合适的、简单的舞蹈动作。(3)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评价方向:节奏型选编、课堂乐器的编配是否合适、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舞蹈动作是否符合歌曲的主题、能否表现音乐的情绪)。(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菩提树》,了解了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并感受了他的著名作品《菩提树》,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收集有关舒伯特的作品,课后可以和同学一起分享你的音乐收获。【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单介绍舒伯特。2.要从班里评选一名音乐课代表,你会如何评选?

下面谱例出自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摇篮曲》,其适合的钢琴伴奏织体是()。

音乐鉴赏课学习中,在学生学习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魔王》之后,王老师安排了接下来的环节,下列教学环节中哪一个选项符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的“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A.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表演B.了解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C.根据《魔王》中的典型节奏型进行旋律创编D.聆听赵元任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评析(7分),并说明理由。(8分)[课程的名称]《艺术歌曲 的成熟一舒伯特 的歌曲》[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学内容]鉴赏《魔王》[主要目标]聆听《魔王》,感受与分析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形象,了 解艺术歌曲的特征。[教学过程] (前略)展开阶段:新课教学学生阅读了解德奥浪漫主义乐派,舒伯特及其音乐创作。欣赏《魔王》(1)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①歌词谁的诗作?②表达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③什么乐器伴奏?(2)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3) 聆听《魔王》

在广州方言歌曲《行花街》的教学时,老师强调学生用粤语演唱,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B.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C.加深对音乐要素的理解D.体验并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分析下面初中编创教学课例。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猎人合唱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对调、拍号、倚音、顿音基本乐理知识的识别和运用。2.对歌曲情绪的把握.三、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领唱《苏珊娜》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指出学生在唱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2.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歌剧及相关国家、代表人物及世界三大男高音。(2)作曲家简介。让学生看大屏幕并介绍作曲家韦伯,了解其生平及代表作品。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评论家、指挥家,代表作有《邀舞》《自由射手》等。(3)歌剧《自由射手》的故事梗概,本剧在德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猎人合唱》在本剧中的位置。(4)用多媒体来欣赏歌曲,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猎人合唱》。3.讲授新课(1)教师范唱。教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歌曲,在学生认真聆听音乐,熟悉旋律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歌曲的强弱对比关系和歌曲感情地表达。(2)学生回答歌曲主要表达的内容和歌曲的表达情绪。(3)按乐句来逐步教学生唱熟这首歌曲,等学生唱熟练后还可教唱乐谱。(4)再次聆听范唱,并指出范唱中歌曲乐句、停顿、延长以及情绪等的变化,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在演唱中落实难点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四、巩固练习1.以各种形式(男女分声部,左右分声部,乐句分声部,学生自由组合)唱这首歌曲,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律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唱好这首歌曲。检验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重难点问题是否解决,并根据实际情况再对歌曲进行处理。2.合唱(1)范唱第二声部并让学生讲听过后的感受。(2)找同学和教师分两个声部共同合唱《猎人合唱》,引导学生对《猎人合唱》的第二声部充满期待。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猎人合唱》,演唱了《猎人合唱》,掌握了歌曲的声部之间的和谐与均衡,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参加合唱,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合唱队。

在学习《黄河大合唱》这节课时,学生聆听完民间歌手演唱的《黄河船夫曲》后,笑成一片,课堂纪律顿时失控。王老师一边拍着桌子大喊着“安静”,一边急促地走到钢琴边,打算逐句带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根本安静不下来,王老师只能大声呵斥,试图制止学生的哄笑。经过几次尝试无果,老师只好放弃,选择带着少部分学生用琴带唱。该老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原则中的哪一条来展开教学?()A.音乐性原则 B.形象性原则C.实践性原则D.愉悦性原则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拉丁美洲——安第斯高原探戈音乐文化的交融》【教学内容】1.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2.墨西哥民间歌曲《美丽的小天使》3.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教学目标】通过听、唱、动让学生感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独特的风格和其多元的音乐文化。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认识拉丁美洲民间器乐、歌舞和探戈音乐的特点。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唱、动等不同形式,加深对拉美音乐的理解并会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拉关歌舞。【教学过程片段】1.导入(1)播放拉丁美洲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歌曲,渲染气氛。(2)告诉学生这首歌的音乐特点及音乐风格,引出拉丁关洲的音乐。2.新课教学(1)告诉学生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拉丁美洲形成混合性音乐文化的原因。(2)赏析秘鲁民间器乐合奏曲《告别》,老师介绍各种乐器的特点,学生观赏乐器图片,并体会这首乐曲的情绪。(3)赏析墨西哥民间音乐《美丽的天使》,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并让学生唱旋律、手拍节奏,感受歌曲节奏的特点,最后,老师介绍歌曲特点。(4)播放探戈舞录像片段,老师告诉学生这种舞蹈的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几种典型探戈风格节奏,学生用拍手或身体动作分组做探戈节奏练习。(5)欣赏乌拉圭探戈舞曲《小伙伴》,让学生思考舞曲的节奏和情绪,然后老师出示乐谱,简要介绍乐曲,学生唱谱,教师伴奏。3.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和交流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及感受。(2)再次播放歌曲《生命之杯》,学生跟随歌曲演唱,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在教授舒伯特的歌曲《魔王》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艺术歌曲的哪些特征?( )A.歌词、节拍与速度B.情绪、调式与节奏C.歌词、旋律与伴奏D.情绪、力度与和声

在学唱完歌曲之后,教师教学生用七个手势表示d0、re、mi、fa、sol、la、si七个音,引导学生带着手势去演唱歌曲,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最后每组派出代表进行表演展示。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种音乐教学法()A.达尔克洛兹音乐教学法B.柯达伊音乐教学法C.日本铃木镇一音乐教学法D.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分析课例,并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点评。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课题名称】《长江之歌》【教学对象】必修“鉴赏”模块的学生【教学内容】演唱《长江之歌》【主要目标】学习《长江之歌》能够完整演唱。(其他目标略)【教学过程片段】一、导入阶段(略)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1.老师播放《长江之歌》,学生欣赏2.视唱歌曲旋律(1)学生随琴模唱歌曲旋律,老师注意纠错。(2)学生随琴学习歌曲旋律。3.演唱歌词(1)学生朗读歌词。(2)学生随钢琴填入歌词演唱。4.拓展延伸(1)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唱。(2)学生根据旋律创编歌词。5.小结作业(略)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唱该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该歌曲的学习,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20分)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分析该歌曲的特点(2)如指导地年段小学生学唱该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该歌曲的学习,设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要分析该歌曲的特点。(2)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唱该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该歌曲的学习,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作品《摇篮曲》,最初只为舒伯特换到了什么?()A、一顿饭B、一件大衣C、一个月的房租

老师用PowerPoint2000展示照片,其学习目的是()A、巩固以前所学知识B、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D、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阿细跳月》教学片段 老师:“刚才我们聆听了音乐,现在咱们一起加入欢乐的人群,去感受彝家儿女的热情吧”再次感受完音乐后,老师请学生哼唱音乐主题,然后教唱主题。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音乐是5/4拍?5/4拍为混合拍子,是3/4拍加上2/4拍,强弱关系为:强弱弱次强弱弱。”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强弱关系以示强调,担心同学们没有掌握,又带着学生们齐声朗读了三遍,才放心的进行下一个分句教唱环节。请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或教学设计原则相关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并给出改进意见。

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唱歌课《长城谣》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唱歌课《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讨论。(二)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2)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3)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4)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可在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1)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2)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3)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1)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2)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1)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2)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三、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问答题课例点评题:分析下面八年级唱歌课《长城谣》教学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唱歌课《长城谣》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长城谣》体验抗日时期我国人民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苍凉悲壮的深切感情。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后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讨论。(二)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1)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2)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3)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4)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可在课前进行)。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1)请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2)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3)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3.学习歌曲的曲调。(1)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2)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4.学习歌曲的歌词。(1)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2)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三、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单选题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老师采用这种手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兴趣D知觉

问答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下面初中音乐歌唱课例,并对其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点评。【课题名称】《桑塔·露琪亚》【教学内容】演唱外国民间歌曲【主要目标】了解欧洲音乐文化。能够演唱意大利民间歌曲。【教学活动】1. 设疑导入教师设置问题:谁知道“水城”是欧洲哪座城市?(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水城”指的是意大利历史名城威尼斯,而“桑塔·露琪亚”指的是一个美丽的港口。今天让我们通过《桑塔·露琪亚》这首威尼斯民歌,一起来领略一下威尼斯的风情吧。2. 初次欣赏音乐播放《桑塔·露琪亚》,提出三个问题:(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2)歌曲是由男生还是女生演唱的?(3)歌曲是什么节拍?(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男高音歌曲,3/8拍,旋律优美,情绪平缓。3. 再次欣赏音乐播放音乐,学生跟随音乐小声哼唱。教师设置问题:歌曲由哪些演唱形式组成?(学生自由回答)4. 学唱歌曲(1)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并引导学生正确发声。(2)学唱第一部分齐唱部分。(3)学唱第二部分合唱部分。(4)跟随钢琴演唱第二部分合唱部分。5. 巩固提高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整首曲目的演唱。6. 教师小结(略)

单选题在教学生演唱《我和我的祖国》这一歌曲时,刘老师就如何才能更好地表现这个歌曲的情感,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刘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讨论法B练习法C谈话法D问答法

问答题【课题名称】《妈妈的歌》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欣赏和学唱《摇篮曲》。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学生看大屏幕,欣赏米勒和沃维特拍的两张照片。听背景音乐,无伴奏合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二)欣赏各国摇篮曲 (1)《地中海摇篮曲》片段。 (2)《巴西摇篮曲》片段。 (3)《非洲摇篮曲》片段。 (4)《法兰西摇篮曲》片段。 (三)摇篮曲与母爱 (1)学生欣赏《法兰西摇篮曲》的CD封面,说出感受。 (2)学生欣赏一组“动物摇篮曲”照片。 (3)听老师讲她自己的故事。 (4)在弦乐演奏勃拉姆斯《摇篮曲》的背景音乐中,欣赏一组老师从网上下载的图片。 (四)分析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1)学生聆听四段音乐。 (2)讨论后回答(三、四两段是摇篮曲,一、二两段不是摇篮曲)。 (3)再讨论,一、二两段为什么不是摇篮曲?三、四两段为什么是摇篮曲? (4)感受并总结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5)说说生活中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具体情景,总结出动和静的特征;体会并理解音乐中动与静这两个典型的、既对比又协调的表现形式,与生活原型的准确对应关系。真正从音乐中看见摇篮和宝宝,体会出母亲的爱心,感受音乐的绝妙表现力。 (五)欣赏合唱曲形式的摇篮曲 (1)东北民歌《摇篮曲》。 (2)柴可夫斯基《暴风雨中的摇篮曲》。 (3)藏族民歌《摇篮曲》。 (4)日本广岛《摇篮曲》。 (5)土家族民歌《摇篮曲》。 (六)欣赏器乐曲形式的摇篮曲 (1)勃拉姆斯《摇篮曲》(弦乐)。 (2)豪塞《摇篮曲》(管弦乐)。 (3)格里格《摇篮曲》(钢琴)。 (七)学唱勃拉姆斯《摇篮曲》 (1)教师范唱。 (2)先学最后两句。 用do、mi、sol、do练哼鸣,然后去掉中间的mi、sol,哼出do--do,解决八度大跳的演唱难点。 (3)跟音乐划拍(三角形)唱谱。 (4)跟音乐唱歌词。 (5)对声音、情绪作要求:打开、高位、统一、深情,唱好全曲。 (八)现代摇篮曲学生选择欣赏以下用流行音乐的演绎方式演唱的摇篮曲以及具有摇篮曲风格的歌曲: (1)苏小明的《军港之夜》(对海军战士的深情)。 (2)罗大佑的《摇篮曲》(对母子之爱的祝愿)。 (3)动力火车的《摇篮曲》(表现父爱)。 (4)美国“民谣四兄弟”的《绿野》(对第一次深情相遇的追忆)。 (以上内容根据课堂时间进行取舍) (九)小结

问答题《阿细跳月》教学片段 老师:“刚才我们聆听了音乐,现在咱们一起加入欢乐的人群,去感受彝家儿女的热情吧”再次感受完音乐后,老师请学生哼唱音乐主题,然后教唱主题。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音乐是5/4拍?5/4拍为混合拍子,是3/4拍加上2/4拍,强弱关系为:强弱弱次强弱弱。”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强弱关系以示强调,担心同学们没有掌握,又带着学生们齐声朗读了三遍,才放心的进行下一个分句教唱环节。请结合《音乐课程标准》或教学设计原则相关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并给出改进意见。

问答题案例:在某中学音乐课堂上,黄老师演唱歌曲《小白菜》导入新课,学生们学习歌曲的热情非常高。在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作品的同时,黄老师边弹边唱,带领学生体会作品传递的悲伤的情绪。当黄老师提问大家是否感到了作品的悲伤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句:“感觉不到。”黄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问题: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分析黄老师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