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说:“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这里的“他们”应指()A、英国侵略者B、太平军C、外国传教士D、洋务派官员

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说:“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这里的“他们”应指()

  • A、英国侵略者
  • B、太平军
  • C、外国传教士
  • D、洋务派官员

相关考题:

( )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A.《通鉴纪事本末》B.《史记》C.《通典》D.《春秋》

()的《通奸纪事本末》问世后,后世续、仿之书很多,逐渐形成一个纪事本末史书体系。该史体也因此而与纪传、编年并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三大体裁。

在《呐喊.自序》和《示众》中都写到了围观者观看示众的场面,这些场面的描写说明了()A、中国民众的愚昧B、中国民众的麻木C、中国民众的无聊D、中国国民性的孱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材料三 下面是新华网近期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材料四 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你认为材料三中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这一观点显然不适合用于评价()A、永安建制与定都天京B、北伐、西征和东征C、《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D、《资政新篇》的颁布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A、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出现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D、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革命的焕然一新。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仍在黑暗中徘徊。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文化,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C、马克思主义本身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D、马克思主义是万能的,能够促进一切事物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停滞与腐朽。”“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这个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 材料三 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孙中山 材料四 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向西方探索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 ——毛泽东 请回答:与前三则材料不同,材料四是如何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的?(3分)

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在862年《中国纪事》中这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没有实施平均分配土地方案B、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奢侈腐化C、颁布《资政新篇》D、对生产力带来客观上的破坏

1862年,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深刻地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外,他们没有抱定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此语旨在说明太平天国()A、内讧、腐败严重B、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不能推进社会近代化D、制度措施具有空想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材料三 下面是新华网近期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材料四 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材料一、二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司马迁在()一文中说明了他遭受“李陵之祸”的经过。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框架来整合中国的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中,让中国的传统重新复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 “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1862年 材料三 下面是新华网近期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材料四 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材料四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有()。A、现代社会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信息传播媒体也越来越丰富和先进B、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进行C、在传统社会,信息传播媒体相比于今天很单调和贫乏D、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接触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E、民众认为口头创作比书面作品更为生动形象

1862年7月7日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此材料的观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符的是()A、动摇了封建统治B、破坏了社会生产力C、造成了社会动荡D、未提出建设性方案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柏拉图看来,雅典的民主政体()A、为民众获得自由提供了重要保障B、有利于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C、是社会不公平、政治动荡的根源D、体现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近段时间,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引起了中英两国民众对教育的广泛讨论,相互之间各有所得。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也专门谈论起这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民众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还特别加了一句: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对于习近平主席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给予马克思主义正确解释的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A、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B、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C、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D、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单选题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着重强调()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须与民族特点相结合B根据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就是要创造一些新东西D形成中国风貌的马克思主义

单选题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着重强调()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须与民族特点相结J出B根据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就是要创造一些新东西D形成中国风貌的马克思主义

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民众化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民族化

单选题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多选题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有()。A现代社会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信息传播媒体也越来越丰富和先进B它的创作和表演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的一种日常活动,伴随着其他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进行C在传统社会,信息传播媒体相比于今天很单调和贫乏D在中国长期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文化程度低,有很大比例的劳动者是不识字的,这样他们就很少或没有机会接触书本,也不能用书面形式来表达其创作E民众认为口头创作比书面作品更为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