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的这一思想()

  • A、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 B、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 C、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

相关考题:

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经世致用”C、“工商皆本”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认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的说法应见于()A、《读通鉴论》B、《明夷待访录》C、《天下郡国利病书》D、《焚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食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源),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 ──李贽《焚书•答邓石阳书》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但是……儒家政治理论的核心部分恰好是君主专制的一个主要的障碍。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和展望》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简述这些政治主张对近代思想的影响。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 材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三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据材料指出李贽被视为“异端”的原因及他临终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有前提的。他认为吃饭穿衣是天理,但要吃好穿好是人欲。对于妇女守节,他为官之时从未大力提倡过,甚至认为特殊情况下妇女改嫁“似不可拘于大义”。这说明朱熹()A、认为天理与人欲并行不悖,相辅相成B、认同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主张人欲与天理冲突时,“存天理,灭人欲”D、承认人们正当欲望,反对笼统地倡导无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凡为帝王者皆贼也”D、“工商皆本”

明末思想家李贽指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主要反对()A、封建君主的文化高压政策B、封建统治者的闭关政策C、以新儒学为特征的封建理学D、形神分离的佛教观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①反对正统②抨击神权③离经叛道④男尊女卑A、①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李贽在史学上的著作有() 、《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一日某思想家辗转难眠,突然他在恍惚之中,呼喊狂叫,从床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回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他发现“五经”之言与他的认识完全相合。该思想家由此得出的认识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A、“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明清思想家提出了诸多观点,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他们的思想说明这一时期()①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批判②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③儒学正统受到冲击④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提供思想武器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材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物质)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在“理”的存现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因素。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④③①②D、③①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请回答: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下列言论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①“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③“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④“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请回答:材料二宣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何在?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他是()A、李贽B、黄宗羲C、王夫之D、顾炎武

单选题明清思想家提出了诸多观点,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他们的思想说明这一时期()①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批判②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③儒学正统受到冲击④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提供思想武器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单选题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名词解释题“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单选题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④③①②D③①②④

单选题一日某思想家辗转难眠,突然他在恍惚之中,呼喊狂叫,从床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回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他发现“五经”之言与他的认识完全相合。该思想家由此得出的认识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