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阅读答案]苏代止赵王伐燕

阅读以下材料,说明材料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论述。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答案:
解析:
(1)材料所述内容出自《学记》,《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2)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后概括出来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即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前就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及时,即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孙”是指循序,即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摩”指观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3)“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事情发生以后才禁止,就会遇到障碍而难以克服,教育应注重预防;“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过了适当时机才去学习,虽然勤勉努力,也难以有成就,即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抓住发展的关键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即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量,就会孤陋寡闻,即教育应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发展;“燕朋逆其师”: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人违背师长的教导;“燕辟废其学”: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强调了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4)教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请用斜线“/”为文中画线句断句(限3处)。
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


答案:
解析:
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句五之期。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下列各组画横线的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查看材料

A.陈轸为秦使于齐 请移天下之事于公
B.王必无辞以止公 李从以车百乘使楚
C.因自言于廷 皆以事因犀首
D.轸之所以来者 所以不使犀首者

答案:D
解析:
A项,第一个“于”是动词,“到”;第二个“于”是介词,“给”;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来”;第二个“以”是动词,“率领”;C项,第一个“因”是动词,“趁机”;第二个“因”是动词,“托付”;D项,两个“所以”都意为“……的原因”。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下列句子画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查看材料

A.犀首谢陈轸 谢:感谢
B.臣与燕、赵故矣 故:有交情
C.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 倍:背叛
D.令四国属以事 属:托付、交给

答案:A
解析:
A项,“谢”的意思是“推辞、拒绝”。


陈轸为秦使于齐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
陈轸曰:“公恶事乎 何为饮食而无事 无事必来。”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 ”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延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战国策·卷二十二》)

同为史书,从体例上看,《战国策》与《史记》有所不同,《战国策》属于__________,《史记》则属于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国别体史书;纪传体史书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阅读答案苏代止赵王伐燕 文言文,完成题。(16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愿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 说明且:副词,将要。伐:讨伐,攻打。苏代:战国时期的辩士。惠王:赵惠文王。易水: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曝(p):晒太阳。鹬(y):水鸟名,常在水边或田野捕吃小鱼、小虫和虾类。禽:同“擒”,捕捉,抓住。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弊:同“蔽”,蒙蔽。 【小题1】说明下列加线的字。(4分)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2)蚌合而拑其喙 (3)今日不雨(4)乃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两者不愿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真鹤也。 【小题4】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_, _。文中苏代借用故事劝告 赵惠文王有什么好处?(3分) _ _ 答案 【小题1】正;(鸟的)嘴;下雨;停止 【小题2】B 【小题3】(1)鹬鸟和河蚌都不愿放开对方,渔翁就把它们俩一起捕抓住了。 (2分)(2)除非(假如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除非(假如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分)(3)心中想的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上百的飘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小题4】(1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形象生动,让赵惠王能够清晰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简单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方、止”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较为固定,依据语境即可说明出来。“喙”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为“下雨”之意。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它们的”。另外还可用把每组加以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留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需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并禽” “自”“ 曦”等。“并禽”中的“禽”是通假字。“自”是“假如”的意思。“曦”本意是日光,在句中应译为“太阳”。这几个都是易错的。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成语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要把字抄对。讲故事加以劝告即是婉谏,起到了让人在故事中明白道理,易于使别人接受的作用。


“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铄釜”,是对偶句的()

A工对

B宽对

C正对

D串对

E反对


A,C


将下面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者。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1]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2]代乐毅。 注:[1]即墨,齐邑名。[2]骑劫,燕将。
不久,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惠王)和乐毅不和。田单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在燕国实行反间计,扬言说:“齐国国王已经死去,没有攻下城池的原因有两个。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返回来,名义上是攻伐齐国,实际是想联合齐国人在齐国称王。齐人没有依附(他),所以暂且延缓进攻即墨城,等待时机(或齐人归附)。齐人所担心的是,别的将领来,(这样)即墨城就被攻破了。”燕王信以为真(或认为确实这样),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


将下面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者。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1]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2]代乐毅。 注:[1]即墨,齐邑名。[2]骑劫,燕将。


正确答案:不久,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惠王)和乐毅不和。田单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在燕国实行反间计,扬言说:“齐国国王已经死去,没有攻下城池的原因有两个。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返回来,名义上是攻伐齐国,实际是想联合齐国人在齐国称王。齐人没有依附(他),所以暂且延缓进攻即墨城,等待时机(或齐人归附)。齐人所担心的是,别的将领来,(这样)即墨城就被攻破了。”燕王信以为真(或认为确实这样),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蔺相如主张以璧易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让秦理亏,让秦王找不到侵略赵国的借口。


“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铄釜”,是对偶句的()。

  • A、工对
  • B、宽对
  • C、正对
  • D、串对
  • E、反对

正确答案:A,C


相关考题:

考题 问答题将下面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者。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1]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2]代乐毅。 注:[1]即墨,齐邑名。[2]骑劫,燕将。正确答案: 不久,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惠王)和乐毅不和。田单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在燕国实行反间计,扬言说:“齐国国王已经死去,没有攻下城池的原因有两个。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返回来,名义上是攻伐齐国,实际是想联合齐国人在齐国称王。齐人没有依附(他),所以暂且延缓进攻即墨城,等待时机(或齐人归附)。齐人所担心的是,别的将领来,(这样)即墨城就被攻破了。”燕王信以为真(或认为确实这样),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铄釜”,是对偶句的()A、工对B、宽对C、正对D、串对E、反对正确答案:A,C

考题 多选题“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铄釜”,是对偶句的()A工对B宽对C正对D串对E反对正确答案: E,C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给下面的文段加上规范的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白话文(抄在答卷上完成,可使用简化字)。  秦伐魏陳轸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乾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里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南面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熟慮之今三晉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構難三晉怒齊不與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正确答案: (1)标点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愿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计矣。愿王熟虑之!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2)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合韩、赵、魏之后东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圣王兴兵征伐,都是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够造福后世流芳千古。如今齐、楚、燕、韩、魏等六国,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国强大使本国衰弱下去,这绝对不是山东诸侯的战略对策。 能够灭亡山东诸侯的只有强秦。如今六国不但不联手抗拒强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后必然两败俱伤被秦国吞并,这是臣为山东诸侯担忧的主要原因。秦国毫不费力,天下诸侯就互相割让土地给秦国;秦国连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诸侯就自动替秦国烹煮自己,到时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国享用。秦国真是聪明,山东诸侯又是多么愚鲁,但愿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伯兴兵征伐,都是为了铲除无道的暴君,但是现在秦国征伐天下恰好与古代相反,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亡国之君死于屈辱,亡国之民死于掳掠。现在韩、魏人民的眼泪还没有干,只有齐国人民侥幸还没有惨遭秦国蹂躏,这并不是由于齐国和秦国亲善,或者由于韩、魏与秦国交恶,只是由于齐国离秦国远,韩、魏离秦国近的缘故。现在齐国离灾难已经不远,因为秦国正想要攻打魏国的绎县和安邑,秦国有了绎县和安邑之后,再继续往东沿黄河进兵,如此必然能顺着黄河往东攻打齐国,占领齐国土地一直达到东海之滨,接着更向南进兵,使韩、魏、楚陷于孤立,向北进兵使燕、赵陷于孤立。如此齐国就无计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又联合在一起,再度成为兄弟之邦,而且相约共同出精兵去保卫魏国的绛县和安邑,这都是长远的计划。齐国如果不赶紧出精兵联合韩、赵、魏三国,那齐国必将后患无穷。韩、赵、魏三国联合以后,秦国必然不敢攻打魏国,而是转过头往南攻打楚国,楚、秦既然兵连祸结,那时韩、赵、魏三国由于愤恨齐国的不肯支援,必然出兵去攻打齐。这就是臣说的齐国必有的大后患,因此齐国应该赶紧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齐宣王欣然采纳了陈轸的策略,马上出兵联合韩、赵、魏三国。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臣请完璧归赵”这句话,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正确答案: 自信。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臣请完璧归赵”这句话,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正确答案: 自信。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将下面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者。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1]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2]代乐毅。 注:[1]即墨,齐邑名。[2]骑劫,燕将。正确答案: 不久,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惠王)和乐毅不和。田单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在燕国实行反间计,扬言说:“齐国国王已经死去,没有攻下城池的原因有两个。乐毅害怕被杀而不敢返回来,名义上是攻伐齐国,实际是想联合齐国人在齐国称王。齐人没有依附(他),所以暂且延缓进攻即墨城,等待时机(或齐人归附)。齐人所担心的是,别的将领来,(这样)即墨城就被攻破了。”燕王信以为真(或认为确实这样),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这段文字主要通过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正确答案: 对话式的语言描写。

考题 多选题“则鹬蚌之利,真归于渔人;而萁豆之煎,空悲于铄釜”,是对偶句的()。A工对B宽对C正对D串对E反对正确答案: D,B解析: 暂无解析

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臣请完璧归赵”这句话,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正确答案: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