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车工件外圆,且加工工艺系统刚度较高时,为有利于降低表面粗糙度,可适当减小车刀的()。A、前角B、后角C、副偏角D、刀尖圆弧半径

精车工件外圆,且加工工艺系统刚度较高时,为有利于降低表面粗糙度,可适当减小车刀的()。

  • A、前角
  • B、后角
  • C、副偏角
  • D、刀尖圆弧半径

相关考题:

有一铜棒外圆精度为IT6,表面粗糙度要求Ra=0.8,则合理的加工路线为()。 A、粗车-半精车-精车B、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C、粗车-半精车-精车-金刚石车D、粗车-半精车-精车-磨-研磨

精度在it6,表面粗糙度在0.2μm以下的外圆表面通常采用的加工方案为()。A.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B.粗车—精车—粗磨-精磨C.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

对于黑色金属,加工精度为IT6级,表面粗糙度为Ra 0.4μm的外圆表面,采用的加工路线为()。 A.粗车--半精车--精车B.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C.粗车--半精车--精车--金刚石车D.粗车--半精车--精车--精密加工

工件的表面粗糙度要求最细时,一般采用()加工A、精车B、磨削C、研磨D、刮削

粗车→半精车→精车工件外圆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为()。A、4.5B、13.2C、5—11D、1.25—2.5

粗车→半精车工件平面表面粗糙度为0.05。

加工外圆表面采用粗车一半精车一精车加工方案,一般能达到的经济精度为()

镗削加工,工艺系统刚度差将影响镗削工件孔的()。A、尺寸精度B、形状精度C、位置精度D、表面粗糙度E、表面硬度F、综合精度

精度在IT6,表面粗糙度在0.2μm以下的外圆表面通常采用的加工方案为()A、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B、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C、粗车—精车—粗磨-精磨

未淬火钢零件的外圆表面,当精度要求为IT12-IT11,表面粗糙度为Ra6.3-Ra3.2时,终了加工应该是精车才能达到。

粗车→半精车工件外圆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为()。A、87B、5—10C、90D、88

粗车→粗磨→精磨工件外圆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为()。A、87B、0.16—0.63C、90D、88

粗车→半精车→磨削工件外圆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为()。A、4.5B、13.2C、5—11D、0.63—1.25

粗车→半精车→精车工件外圆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为()。A、87B、1.25—2.5C、90D、88

粗车→半精车→磨削工件外圆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为()。A、87B、0.63—1.25C、90D、88

粗车→粗磨→精磨工件外圆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为()。A、4.5B、13.2C、5—11D、0.16—0.63

车削外圆表面,经济精度为IT8~IT7,经济粗糙度为1.6~0.8μm时,应采用的加工路线为()。A、粗车B、粗车—半精车C、粗车—半精车—精车D、粗车—半精车—精车—精细车

要求外圆的公差等级为IT15,表面粗糙度为Ra0.025时,其最后加工方法应该选()。A、研磨或超精磨B、精磨或精镗C、铣削加工

镗削加工时,工艺系统刚度差将影响镗削工件孔的()。A、尺寸精度B、形状精度C、位置精度D、表面粗糙度E、表面硬度F、综合精度

镗刀后角的选择主要与()等因素有关。A、工件材料B、镗刀(刀片)材料C、加工性质D、加工因素E、工艺系统刚度F、加工表面粗糙度

进给量主要是根据()来确定。A、铣床进给机构强度刀轴尺寸,工件表面粗糙度B、铣床进给机构强度,工艺系统刚度,工件表面粗糙度C、刀轴尺寸,工艺系统刚度工件表面粗糙度D、铣床进给机构强度,刀轴尺寸,工艺系统刚度

工艺系统的刚度描述了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工艺系统分动刚度和静刚度,影响工件表面粗糙度和波度的主要是动刚度。

粗车外圆表面时,为避免一开始就降低工件的刚度,应()。A、先加工大直径外圆,再加工小直径外圆B、先加工小直径外圆,再加工大直径外圆C、加工时可不考虑直径大小,任意开始D、另加支撑

精度较高的有色金属(如铜、铝等)外圆表面的加工方案常采用()A、粗车-精车-磨削B、粗铣-精铣C、粗车-半精车—精车D、粗磨—精磨

单选题有一铜棒外圆精度为IT6,表面粗糙度要求Ra=0.8,则合理的加工路线为()。A粗车-半精车-精车B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C粗车-半精车-精车-金刚石车D粗车-半精车-精车-磨-研磨

多选题可使零件外圆面加工椿度为IT8及表面粗糙度为Ra1.6μm的终了加工方法是()A粗磨B半精车C精车D精细车E精磨

单选题当有色金属(如铜、铝等)的轴类零件外圆表面要求尺寸精度较高、表面粗糙度值较低时,一般只能采用的加工方案为()A粗车-精车-磨削B粗铣-精铣C粗车-精车—超精车D粗磨—精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