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出自哪部经典A.《论语》B.《孟子》C.《庄子》D.《老子》

5、“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出自哪部经典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参考答案和解析
D

相关考题:

翻译: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道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出自()。A、《庄子•外篇•山水》B、《庄子•外篇•缮性》C、《庄子•外篇•至乐》

在“大率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前一个“所以”之义为()A、原因B、用来C、运用的方法D、运用的目的

“大率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中第一个“所以”意思是(),第二个“所以”意思是()。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A、《史记》B、《资治通鉴》C、《论语》D、《论衡》

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的教学原则。A、时习B、笃行C、博学与专精D、勇猛奋发

阅读《大学》的节选段落,回答问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请谈谈你对文中“意诚”的理解。

《诗经》中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品》中讲“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下列名句中与其所蕴相同哲理的是()A、芳林侧畔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知行相互促进B、知先行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难行易

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译: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通假字是“知”。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此文出自何书()A、《伤寒论》B、《类证治裁》C、《景岳全书》D、《医宗金鉴》E、《张氏医通》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知行相互促进B、行先知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行合一

判断题“失其所与,不知”中的通假字是“知”。A对B错

问答题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多选题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知行相互促进B知先行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难行易

判断题希腊文化过度超越的表现是知其所以然之前不知其然。A对B错

单选题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愿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大,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节选自《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十家,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九家,指除小说家以外的九家。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政:通“征”,征伐。B穷知究虑,以明其指。指:通“旨”,宗旨。C虽有蔽短,合其要归。蔽:掩盖。D方今去圣久远。去:离开

单选题"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此文出自何书()A《伤寒论》B《类证治裁》C《景岳全书》D《医宗金鉴》E《张氏医通》

单选题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的教学原则。A时习B笃行C博学与专精D勇猛奋发

问答题简要分析以下命题或材料: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问答题阅读《大学》的节选段落,回答问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结合现代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理解。

多选题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知行相互促进B行先知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行合一

单选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A《史记》B《资治通鉴》C《论语》D《论衡》

问答题翻译: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单选题在“大率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前一个“所以”之义为()A原因B用来C运用的方法D运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