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河流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律,降解速率 K1 沿程不变。排放口下游 20km 处的该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50% ,在排放口下游 40km 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 40km 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 )。A. 70% B. 75% C. 80% D. 85%

单一河流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律,降解速率 K1 沿程不变。排放口下游 20km 处的该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50% ,在排放口下游 40km 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 40km 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 )。
A. 70%
B. 75%
C. 80%
D. 85%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某可降解物质,在一个河流排污口下游15km处预测浓度比排污口浓度降低了50%,则下游30km处浓度比排污口浓度降低()。A:60%B:65%C:70%D:75%

采用二维稳态模式进行水质预测,已知岸边恒定排放条件下,排放口下游1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10mg/L,则可推算排放口下游9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A:1.11mg/LB:2.22mg/LC:3.33mg/LD:4.44mg/L

计算岸边稳定点源排放的保守污染物浓度,采用不考虑对岸边反射的二维模型: 已知河流流量Q=100m3/s,平均水深H=1m,水面宽B=250m,横向混合系数为1.0m3/s,则断面最大浓度为断面通量平均浓度(M/Q)的2倍的断面位置处于排放点下游的()处。A.995mB.1989mC.3979mD.5967m

某企业排放甲污染物为持久性污染物。受纳水体功能为Ⅲ类,下游相邻功能区为Ⅱ类。受纳水体的设计径流量加污水量为10.0m3/s,排放点以下无区间径流及该污染物排放源。该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见下表。假设河流上游来水背景浓度为零,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同时满足两个功能区要求的甲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A:0.50mg/sB:0.75mg/sC:1.00mg/sD:1.25mg/s

某企业排放甲污染物为持久性污染物。受纳水体功能为Ⅲ类,下游相邻功能区为Ⅱ类。受纳水体的设计径流量加污水量为10.0m3/s,排放点以下无区间径流及该污染物排放源。该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见表1。表1假设河流上游来水背景浓度为零,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同时满足两个功能区要求的甲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 A.0.50mg/s B.0.75mg/s C.1.00mg/s D.1.25mg/s

单一河流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 律,降解速率K1沿程不变.排放口下游20km处的该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50%,在排放口下游40km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40km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A. 70% B. 75% C. 80% D.85%

计算岸边稳定点源排放的保守污染物浓度,采用不考虑对岸边反射的二维模型: ,已知河流流量Q=100 /s,平均水深H=1m,水面宽B=250m,横向混合系数为1.0 /s,则断面最大浓度为断面通量平均浓度(M/Q)的2倍的断面位置处于排放点下游的( )处。A.995mB.1989mC.3979mD.5967m

已知某河段长10km,规定的水环境功能为Ⅲ类(DO≥5mg7L),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km和10km处枯水期的DO浓度值分别为5.0mg/L和5.5mg/L。采用已验证的水质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排放口下游4~6km处存在临界氧亏点。因此可判定该河段()。A:DO浓度值满足水环境的功能要求B:部分河段DO浓度值未达标C:尚有一定的有机耗氧物环境容量D: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5km处DO浓度值达标

某河流控制断面的上游河段有甲、乙两个污染源,设计流量下控制断面的增量浓度可由甲、乙两个源的排放负荷与断面浓度线性响应关系简单线性叠加得到,其前提条件有()。A:排污水量与河流设计流量相比可忽略B:污染物符合一级降解规律C:污染物符合二级降解规律D:污染物为难降解化学物质

某河流控制断面的上游河段有甲、乙两个污染源,设计流量下控制断面的增量浓度可由甲、乙两个源的排放负荷与断面浓度线性响应关系简单线性叠加得到,其前提条件有( )。A.排污水量与河流设计流量相比可忽略B.污染物符合一级降解规律C.污染物符合二级降解规律D.污染物为难降解化学物质

稳定排放非保守物质的某排放口位于均匀感潮河段,其浓度增量预测釆用一锥湖平维潮平均模型。 一维潮平均模型公式为已知排放口下游1Okm处浓度增量为排放口处浓度增量的50%、则排放口上游1Okm处浓度增量为排放口处浓度增量的( )。A. 37.5% B. 25% C. 12.5% D. 7.5%

某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h=0.25m3/s,苯酚浓度为ch=40mg/L,河流流量Qp=6.5m3/s,流速比νχ=0.4m/s,苯酚背景浓度为cp=0.8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5d-1,忽略纵向弥散作用,在排放点下游15km处的苯酚浓度是()。A:1.89mg/LB:3.03mg/LC:5.47mg/LD:2.21mg/L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某排气筒高30m,周围200m半径范围内有一建筑物高26m,对该排气筒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要求是()。A: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均执行标准限值B: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均在标准限值基础上严格50%C:排放浓度执行标准限值,排放速率在标准限值基础上严格50%D:排放浓度在标准限值基础上严格50%,排放速率执行标准限值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对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规定了A.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 B.无组织棑放监控浓度限值C.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D.无组织排放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公式ISE=cpQp/(cs-ch)Qh中的ch是指()。A:污染物排放浓度(mg/L)B:水质参数的地表水的水质标准C: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D:河流下游污染物浓度(mg/L)

公式中的Ch是指()。A污染物排放浓度(mg/L)B水质参数的地表水的水质标准C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D河流下游污染物浓度(mg/L)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考核内容()。A、有组织排放浓度、排放速率B、有组织排放浓度、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浓度C、排放浓度D、有组织排放浓度、无组织排放浓度

消减断面主要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应设置()在下游,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显著下降处。A、背景断面B、入境断面C、对照断面D、控制断面

单一河流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律,降解速率K1沿程不变.排放口下游20km处的该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50%,在排放口下游40km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40km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A、70%B、75%C、80%D、85%

消减断面主要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稀释净化情况,应设置在()下游,主要污染物浓度有下()降处。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达标指的是()。A、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B、污染物排放速率达标C、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任一达标D、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均达标

拟建正常排放ρ≈1,污染物质一阶衰减系数k=0,则下游混合均匀断面的平均浓度,应优先选用()A、一维B、二维C、三维D、零维

某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h=0.25m3/s,苯酚浓度为Ch=40mg/L,河流流量Qp=6.5m3/S,流速vx=0.4m/s,苯酚背景浓度为Cp=0.8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0.25d-1,忽略纵向弥散作用,在排放点下游15km处的苯酚浓度是()mg/L。A、1.89B、3.03C、5.47D、2.02

问答题某一湖泊的容积为10×106m3,上游有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流入该湖泊,流量为50m3/s。一工厂以5m3/s的流量向湖泊排放污水,其中含有可降解污染物,浓度为100mg/L。污染物降解反应速率常数为0.25d-1。假设污染物在湖中充分混合。求稳态时湖中污染物的浓度。

单选题某可降解物质,在一个河流排污口下游15km处预测浓度比排污口浓度降低了50%,则下游30km处浓度比排污口浓度降低( )。A60%B65%C70%D75%

不定项题根据《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关于排污单位恶臭污染物排放,说法错误的有( )。A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处的一次最大监测值,应符合厂界标准值B在排污单位边界上规定监测点处的多次监测均值,应符合厂界标准值C排气筒中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臭气浓度,应符合排放限值D排气筒中恶臭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排放浓度,应符合排放限值

单选题单一河流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律,降解速率K1沿程不变.排放口下游20km处的该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50%,在排放口下游40km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40km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A70%B75%C80%D85%

单选题某可降解物质,在一个河流排污口下游 15 km 处预测浓度比排污口浓度降低了 50%,则下游 30 km 处浓度比排污口浓度降低( )A60%B65%C70%D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