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车内油品温度测量误差是指( ).A.是不按罐车测温技术规范测温B.每批车只在罐车中间测温一次C.是测温时间不足D.A和B和C

罐车内油品温度测量误差是指( ).

A.是不按罐车测温技术规范测温

B.每批车只在罐车中间测温一次

C.是测温时间不足

D.A和B和C


相关考题:

用特殊温度探头置于Foley导尿管中测得的是A.鼻咽测温B.口腔测温C.鼓膜测温D.膀胱测温E.食管测温

能反映脑部温度变化的是A.鼻咽测温B.口腔测温C.鼓膜测温D.膀胱测温E.食管测温

需用棉花堵塞排除大气温度影响的是A.鼻咽测温B.口腔测温C.鼓膜测温D.膀胱测温E.食管测温

下列红外测温仪中,适于测量200℃以下温度的测温仪是( )测温仪。A.简易辐射B.辐射C.比色D.单色

下列红外测温仪中,适于测量200℃以下温度的测温仪是( )测温仪。A.光电B.辐射C.比色D.单色

GB/T8927-88中规定,对加热的油罐车测温,在温度平衡1h后进行温度测量。()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汽车罐车应逐车测温。()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罐车内油品温度测量误差如按1℃估算,由此引起的容积计量误差(σ7)约为( ).A.±0.11%B.±0.10%C.±0.20%D.±0.22%

每批车只在罐车中间测温一次不符合罐车测温技术规范,其温度值缺乏代表性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卧罐(油罐车)一般在液高1/2处取样或测温。具体做法是:将取样器或保温盒的底接触液面,拉紧绳子贴着参照点,测出参照点以上绳子长等于液高长为AB。要达到在液高1/2处取样或测温的目的,应( )。A.投放AB/2加取样器高取样、投放AB/2测温B.投放AB/2减取样器高取样、投放AB/2测温C.投放AB/2取样、投放AB/2测温D.投放AB/2加取样器高取样、投放AB/2加保温盒高测温

现要测量500℃的温度,要求其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不应超过2.5%,下列几个测温表中最合适的是( )。A.测温范围为100~+500℃的2.5级测温表B.测温范围为0~+600℃的2.0级测温表C.测温范围为0~+800℃的2.0级测温表D.测温范围为0~+1000℃的1.5级测温表

计量人员未按标准进行(),温度值缺乏准确性,以及测温过程温度计在测温点停留的时间不足,使其测量值(),是对罐车内油品温度测量结果存在误差原因的两个主要方面。

卧罐(油罐车)一般在液高1/2处取样或测温。具体做法是:将取样器或保温盒的底接触液面,拉紧绳子贴着参照点,测出参照点以上绳子长等于液高长为AB。要达到在液高1/2处取样或测温的目的,应()。A、投放AB/2加取样器高取样、投放AB/2测温B、投放AB/2减取样器高取样、投放AB/2测温C、投放AB/2取样、投放AB/2测温D、投放AB/2加取样器高取样、投放AB/2加保温盒高测温

卧罐(油罐车)一般在液高1/2处测温。具体做法是:将保温盒的底接触液面,拉紧绳子贴着参照点,测出参照点以上绳子长等于液高长为AB。要达到在液高1/2处测温的目的,应()。A、投放AB/2测温B、投放AB/2减杯盒温度计长测温C、投放AB/2加杯盒温度计长测温D、投放AB/2加保温盒长的1/2测温

油品从装置入罐,必须测量油温,重质油应在()测温,或在()测温。

整列铁路罐车内油品取样时,如果储油是相同油品,取样时除列车()两车必采外,中间的车辆可任意确定。

GB/T8927-88中规定,对加热的油罐车测温,在温度平衡1h后进行温度测量。

测温盒是检测罐内油品温度的专用工具。()

铁路罐车计量人员应该采用如下操作顺序()A、先测温,后检尺,然后取样B、先取样,再检尺,然后测温C、先检尺,再测温,然后取样D、先取样,再测温,然后检尺

每批车只在罐车中间测温一次不符合罐车测温技术规范,其温度值缺乏代表性

罐车内油品温度测量误差是指().A、是不按罐车测温技术规范测温B、每批车只在罐车中间测温一次C、是测温时间不足D、A和B和C

每批车只在罐车中间测温一次不符合(),其温度值缺乏代表性。

填空题每批车只在罐车中间测温一次不符合(),其温度值缺乏代表性。

单选题铁路罐车计量人员应该采用如下操作顺序()A先测温,后检尺,然后取样B先取样,再检尺,然后测温C先检尺,再测温,然后取样D先取样,再测温,然后检尺

判断题每批车只在罐车中间测温一次不符合罐车测温技术规范,其温度值缺乏代表性A对B错

单选题能反映脑部温度变化的是()A鼻咽测温B口腔测温C鼓膜测温D膀胱测温E食管测温

单选题罐车内油品温度测量误差是指().A是不按罐车测温技术规范测温B每批车只在罐车中间测温一次C是测温时间不足DA和B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