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质量分析表控制目标是()A、偏差范围B、公差范围C、质量特性值及公差范围D、质量特性值及偏差范围

工序质量分析表控制目标是()

A、偏差范围

B、公差范围

C、质量特性值及公差范围

D、质量特性值及偏差范围


相关考题:

提高工序能力指数首选方法是() A、减少偏差量B、减少偏移量C、宽大公差范围C、减少公差范围

工序质量控制的对象是该工序的质量特性值的波动范围及质量特性值波动的中心位置。()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某药品的质量特性值服从正态分布,且质量数据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相重合,已知公差上限为20.15,公差下限为19.85,标准差为0.05,它的工序能力指数是( )。A.0.67B.1.33C.1D.1.11E.0.85

工序质量因素的分析原则是以一个质量特性值来进行的,一个控制点控制一个质量特性值。()

对工序和产品进行剖析,划出()的形式和生产环节.A、质量偏差B、波动值c、质量特性值D、质量误差

工序质量控制的对象是(),如几何尺寸、粗糙度、形位公差等波动范围,即控制其分散程度,还控制特性值波动的中心位置。A、特性值B、质量的波动C、质量特性值D、工序能力

工序质量分析表是对控制质量特性进行因素分析,找出影晌波动的主要因素,针对主导因素来制定()A、控制范围B、控制方法C、控制范围及控制要求D、控制范围及控制方法

不属于工序质量分析表的主要内容是()A、搜集数据及数据分析B、质量特性值和主导因素的关系C、主导质量因素控制范围D、控制目标

下述哪些是提高过程能力指数Cpk的方法() A、减少质量特性的波动/变异B、减少质量特性均值对公差中心的偏差C、严格过程控制D、消除异常因素影响E、放宽公差范围

提高工序能力指数首选方法是﹝﹞A、减少偏差量B、减少偏移量C、宽大公差范围D、减少公差范围

工序能力指数是反映()的指标。A、分布范围与公差范围绝对偏离程度B、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绝对偏离程度C、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D、工序能力是否充足及程度

利用直方图可以( )。A、确定公差范围B、制定质量标准C、及时了解质量状况进行动态分析D、控制质量波动范围E、判明质量分布情况

()是针对控制质量特性进行因素分析,从而找出影响质量特性值波动的主导因素,针对主导因素来制定其控制范围及控制方法。A、工序能力调查表B、工序质量细目表C、工序质量分析表D、工序质量目录

影响工序能力指数的变量有()。A、产品公差范围B、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的偏移量。C、工序加工质量特性的分散程度D、不合格品率E.自动化程度

工序质量控制的对象是该工序的质量特性值的波动范围及质量特性值波动的中心位置()

某一工序在稳定状态下,所加工的产品质量特性值标准偏差σ=0.15mm,公差范围T=1mm,则工序能力为()。A、0.9B、0.6C、1.11D、1.67

可以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径是()。A、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B、修订公差范围C、减少标准偏差D、减小公差范围

直方图法主要是观察分析生产过程质量是否处于()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的范围内。A、不合格、偏差大、受控状态B、不合格、偏差大、稳定C、正常、稳定、偏差大、D、正常、稳定、受控状态

影响过程能力指数的变量包括公差范围、产品质量特性和标准差。

如果企业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是良好的,则质量特征值的分布状况与公差界限之间应该是()。A、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B、实际分布范围等于公差界限范围C、实际分布范围赂大于公差界限范围D、实际分布范围赂小于公差界限范围

判断题工序质量控制的对象是该工序的质量特性值的波动范围及质量特性值波动的中心位置()A对B错

多选题如果企业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是良好的,则质量特征值的分布状况与公差界限之间应该是()。A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B实际分布范围等于公差界限范围C实际分布范围赂大于公差界限范围D实际分布范围赂小于公差界限范围

单选题可以提高工序能力的途径是()。A调整工序加工的分布中心B修订公差范围C减少标准偏差D减小公差范围

单选题某一工序在稳定状态下,所加工的产品质量特性值标准偏差σ=0.15mm,公差范围T=1mm,则工序能力为()。A0.9B0.6C1.11D1.67

单选题提高工序能力指数首选方法是﹝﹞A减少偏差量B减少偏移量C宽大公差范围D减少公差范围

多选题工序能力指数是反映()的指标。A分布范围与公差范围绝对偏离程度B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绝对偏离程度C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D工序能力是否充足及程度

多选题利用直方图可以( )。A确定公差范围B制定质量标准C及时了解质量状况进行动态分析D控制质量波动范围E判明质量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