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五个大学生面对采访说了如下的话: [1]萱:“我还没有考试作弊的经历。” [2]静:“萱撒谎了。” [3]溅:“我曾经在网吧包夜。” [4]笃:“诚在撒谎。” [5]惠:“诚和笃都在撒谎。” 那么,他们五人中到底有几个人在撒谎呢? A.4 B.3 C.2 D.1
有五个大学生面对采访说了如下的话:
[1]萱:“我还没有考试作弊的经历。” [2]静:“萱撒谎了。”
[3]溅:“我曾经在网吧包夜。” [4]笃:“诚在撒谎。”
[5]惠:“诚和笃都在撒谎。”
那么,他们五人中到底有几个人在撒谎呢?
A.4 B.3 C.2 D.1
[1]萱:“我还没有考试作弊的经历。” [2]静:“萱撒谎了。”
[3]溅:“我曾经在网吧包夜。” [4]笃:“诚在撒谎。”
[5]惠:“诚和笃都在撒谎。”
那么,他们五人中到底有几个人在撒谎呢?
A.4 B.3 C.2 D.1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属于直言判断中的对当关系推理题。[1]和[2]是矛盾关系,则必有一假,则只有一人撒谎。在[3]、[4]、[5]中,先假设惠讲的是真话,则推出矛盾关系,可见惠撒谎。接着可推出诚和笃不可能同对讲真话,必有一人撒谎。所以共有3人在撒谎。
相关考题:
谢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有个同学在上课时对老师说了不敬的话,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师生互动方案.谢老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表演其中一种方案,全班学生边看边评议各组演的像不像.谢老师这一做法属于( )A.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
在灾难新闻的现场采访中,新闻记者的正确做法有哪些?()A、采访前与采访对象沟通,说明采访意图,征得同意B、采用联合采访方式,减少对遇难者家属的重复情感刺激C、当采访对象处于惊恐状态时,放弃直接接触的采访方式(如提问、摄影、摄像),或放弃采访D、面对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提问不涉及失去亲人的感受,对亲人的想念等
有五个大学生面对采访说了如下的话: (1)萱:“我还没有考试作弊的经历。” (2)静:萱撒谎了。” (3)诚:我曾经在网吧包夜。” (4)笃:“诚在撒谎。” (5)惠:“诚和笃都在撒谎。” 那么,他们五人中到底有几个人在撒谎呢()A、4B、3C、2D、1
单选题有五个大学生面对采访说了如下的话: (1)萱:“我还没有考试作弊的经历。” (2)静:萱撒谎了。” (3)诚:我曾经在网吧包夜。” (4)笃:“诚在撒谎。” (5)惠:“诚和笃都在撒谎。” 那么,他们五人中到底有几个人在撒谎呢()A4B3C2D1
单选题有五个大学生面对采访说了如下的话: ①萱:“我还没有考试作弊的经历。” ②静:"萱撒谎了。" ③诚:"我曾经在网吧包夜。" ④笃:"诚在撒谎。" ⑤惠:"诚和笃都在撒谎。" 那么,他们五人中到底有几个人在撒谎呢?()A4B3C2D1
单选题一间超市被盗,警察锁定5名犯罪嫌疑人。面对警察,这5名犯罪嫌疑人分别说了如下一句话: 甲:“不是我偷的。” 乙:“甲说谎。” 丙:“我不知道。” 丁:“丙说谎。” 戊:“丙和丁都在说谎。” 请问:这五个人中有几个人说了谎话?()A1B2C3D4
单选题记者采访时的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切忌空泛、笼统、不着边际。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剖析了记者采访时向访问对象提出诸如“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由此可以推出:A记者采访时的提问如果具体、筒洁明了,就不会给采访对象带来回答的困难B采访对象如果没法回答提问,说明他没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C采访对象只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才能回答那些空泛、笼统的提问D诸如“您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
单选题记者采访时的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切忌空泛、笼统、不着边际。《采访技巧》一书中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由此可以推出()。A记者采访时的提问如果具体、简洁明了,就不会给采访对象带来回答的困难B采访对象如果没法回答提问,说明他没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C采访对象只有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才能回答“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提问D诸如“您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