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精密进近程序,最后航段要满足直接进近的要求,其航迹方向应该:().A、尽量与跑道中心延长线一致B、如果不一致,夹角不大于15°(A、B类飞机不大于30°),交点距跑道入口不小于1400米C、在跑道入口前1400米处,最后进近航迹与跑道中线延长线的侧向距离不大于150米D、满足上述全部要求

非精密进近程序,最后航段要满足直接进近的要求,其航迹方向应该:().

  • A、尽量与跑道中心延长线一致
  • B、如果不一致,夹角不大于15°(A、B类飞机不大于30°),交点距跑道入口不小于1400米
  • C、在跑道入口前1400米处,最后进近航迹与跑道中线延长线的侧向距离不大于150米
  • D、满足上述全部要求

相关考题:

非精密进近程序,中间进近航段需要下降高度,那么()。A、高度不得低于最后进近航段的OCHB、下降梯度应尽量平缓,最大不超过5%C、允许下降梯度不超过8%

非精密进近程序,最后航段要满足直接进近的要求,其航迹方向应该().A、尽量与跑道中心延长线一致B、如果不一致,夹角不大于15°(A、B类飞机不大于30°),交点距跑道入口不小于1400米C、跑道入口前1400米处,最后进近航迹与跑道中线延长线的侧向距离不大于150米D、满足上述全部要求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应该建立目视盘旋进近().A、仪表进近航迹不能满足直线进近要求B、最后进近的下降梯度大于6.5%C、最后进近航段的长度受到限制D、上述三种情况

非精密进近程序,最后进近为目视盘旋进近时,其进近航迹方向().A、可以不对准机场内的导航设施B、应对准机场内的显著地标C、应尽量对准跑道中心或跑道的一部分

通常沿起始进近航段至中间定位点要提供航迹引导,在精密进近时进入中间定位点的最大切入角为().A、30°B、70°C、90°

当直线进近的最后进近航段下降阶梯大于6.5%时,应当().A、建立目视盘旋进近B、建立I类ILS进近C、建立非精密进近

非精密进近程序,最后进近为目视盘旋进近时,其进近航迹方向:().A、可以不对准机场内的导航设施B、应对准机场内的显著地标C、应尽量对准跑道中心或跑道的一部分D、应对准机场灯标

非精密进近程序,中间进近航段的航迹方向().A、应尽量与起始进近航段一致,但可以存在小于70°的夹角B、应尽量与最后进近航段一致,但可以存在小于30°的夹角C、应尽量与进场航线一致

仪表进近图中需要公布下降梯度的航段是().A、起始进近航段B、中间进近航段C、最后进近航段

下列有关非精密进近最后进近航段的MOC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最后进近航段的MOC为75mB、最后进近航段的MOC为90mC、最后进近航段的MOC平原为75m,山区为90mD、有FAF,并且FAF至跑道的距离小于11千米时,主区内的MOC为75m

仪表进近程序中,最后进近航段的主要作用是().A、用于调整飞机的外形速度和位置,进入最后进近.B、完成对准着陆航迹和下降着陆C、用于降低航空器高度,并通过一定的机动飞行使飞机对准中间或最后进近航段

机场进近图上IF到FAF航段称为()A、中间进近航段B、最后进近航段C、起始进近航段

仪表进近程序,通常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A、起飞爬升、平飞、下降着陆B、进场航段、起始进近航段、中间进近航段、最后进近航段、复飞航段C、直线航线、修正角航线、直角航线D、出航转弯、出航航迹、入航转弯、入航航迹

非精密进近程序,最后进近航段的最佳长度规定为().A、4千米B、7.2千米C、5海里

I类ILS进近程序,中间进近航段的航迹方向与LLZ的夹角为()。A、45°B、30°C、15°D、0°

非精密进近的起始进近航段采用直线航线时,起始与中间进近航段的最大切入角为().A、45°B、70°C、90°D、120°

仪表进近图的剖面图中下滑线上除标注最后进近的航迹方向外,非精密进近程序还应标出().A、下降梯度B、下滑角C、下降梯度和下滑角

非精密进近程序,中间进近航段的最佳长度规定为().A、无限制B、5海里C、10海里

非精密进近程序,中间进近航段的航迹方向:().A、应尽量与起始进近航段一致,但可以存在小于70°的夹角B、应尽量与最后进近航段一致,但可以存在小于30°的夹角C、应尽量与进场航线一致D、必须与跑道方向一致

仪表进近图中需要公布下降梯度的航段是:().A、起始进近航段B、中间进近航段C、最后进近航段D、复飞航段

进近程序图剖面图中下滑线上除标注最后进近的航迹方向外,ILS进近应标出下滑角,非精密进近应标出()。A、下降速度B、下降率C、下降梯度D、平飞最大允许速度

仪表进近图的剖面图中下滑线上除标注最后进近的航迹方向外,非精密进近程序还应标出:().A、下降梯度B、下滑角C、下降梯度和下滑角D、接地区标高

非精密进近程序,中间进近航段需要下降高度,那么().A、高度不得低于最后进近航段的OCHB、下降梯度应尽量平缓,最大不超过5%C、允许下降梯度不超过8%D、应固定最佳下降梯度2.5%

非精密进近最后进近航段(有FAF)的MOC为()。A、350mB、90mC、75mD、50m

通常沿起始进近航段至中间定位点要提供航迹引导,在精密进近时进入中间定位点的最大切入角为:().A、30°B、70°C、90°D、120°

Ⅰ类ILS进近程序,中间进近航段的航迹方向与LLZ的夹角为:().A、45°B、30°C、15°D、0°

非精密进近程序,最后进近航段的最佳长度规定为:().A、4千米B、7.2千米C、5海里D、10海里

非精密进近程序,最后进近航段的最佳和最大下降梯度规定分别为:().A、4%,8%B、5%,6.5%C、2.5%,5%D、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