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通常的步骤是()A选择垂线并确定测点B确定测速历时C记录、计算时段流速D分析资料、计算Ⅰ型误差
多选题
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通常的步骤是()
A
选择垂线并确定测点
B
确定测速历时
C
记录、计算时段流速
D
分析资料、计算Ⅰ型误差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悬沙颗粒分析(),一、二类站开展七点法(水面、0.2、0.4、0.6、0.8、0.9、近河底)试验,收集试验资料后,计算垂线平均颗粒级配作为近似真值,并与简化的取样方法计算的垂线平均颗粒级配比较,进行误差分析。A、Ⅳ型误差B、Ⅲ型误差C、Ⅱ型误差D、Ⅰ型误差
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对一类精度的水文站,在每条垂线上的每次试验应符合()等规定。A、各级水位试验测次应大于2次B、测时水位变幅应不大于0.1mC、十一点法测速、测点测速历时为100~60sD、重复施测流速次数为10次
开展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对一类精度的水文站,在水位变幅不超过0.1m时,每次试验应符合()等规定。A、水面宽大于25m时,测速垂线数不小于50条B、测速垂线宜均匀布设,能控制断面地形和流速沿河宽分布的主要转折点,无大补大割C、测点测速历时一般为100~60sD、垂线平均流速的施测方法一般采用二点法或一点法
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确定测点时,一般在每条测速垂线上取2~3个测点,确定测点的具体原则包括()A、取两个测点,位置一般在相对水深0.2、0.8处B、取3个测点,位置为相对水深0.2、0.6、0.8处C、特殊情况下,仅在水面一点处开展试验D、特殊情况下,仅在相对水深0.6一点处开展试验
多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对二、三类精度的水文站,在水位变幅超过0.3m时,每次试验应符合()等规定。A水面宽大于25m时,测速垂线数为30~40条B测速垂线宜均匀布设,能控制断面地形和流速沿河宽分布的主要转折点,无大补大割C测点测速历时可缩短为30sD垂线平均流速的施测方法一般采用二点法或一点法
多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确定测点时,一般在每条测速垂线上取2~3个测点,确定测点的具体原则包括()A取两个测点,位置一般在相对水深0.2、0.8处B取3个测点,位置为相对水深0.2、0.6、0.8处C特殊情况下,仅在水面一点处开展试验D特殊情况下,仅在相对水深0.6一点处开展试验
多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对一类精度的水文站,在每条垂线上的每次试验应符合()等规定。A各级水位试验测次应大于2次B测时水位变幅应不大于0.1mC十一点法测速、测点测速历时为100~60sD重复施测流速次数为10次
单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时,对二、三类精度的水文站,测点测速历时一般为()。A100sB60sC60~50sD60~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