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为9m³/s、1m³/s.浓度分別为0.2mg/L、2.0mg/L.汇流混合后的氨氮平均浓度为()。A、1.1Omg/LB、0.48mg/LC、0.42mg/LD、0.38mg/L

已知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为9m³/s、1m³/s.浓度分別为0.2mg/L、2.0mg/L.汇流混合后的氨氮平均浓度为()。

  • A、1.1Omg/L
  • B、0.48mg/L
  • C、0.42mg/L
  • D、0.38mg/L

相关考题:

某并联长管如图所示,已知分流点前干管流量Q=100L/s,并联管阻抗分别为S1=2092s2/m5,S2=8370s2/m5,则并联管之一的流量Q1为:A. 33. 35L/sB. 66. 7L/sC. 42. 7L/sD. 77. 25L/s

某并联长管如图所示,已知分流点前干管流量Q=100L/s,并联管阻抗分别为S1=2092s2/m5,S2=8370s2/m5,则并联管之一的流量Q1为:A. 33. 35L/s B. 66. 7L/s C. 42. 7L/s D. 77. 25L/s

某河流干流流量为9m3/s,氨氮浓度为1.0mg/L;支流流量为1m3/s,氨氮浓度为9.0mg/L。支流汇入干流混合后,氨氮平均浓度为()。A:10.0mg/LB:8.2mg/LC:5.0mg/LD:1.8mg/L

某河流上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4m3/s、1m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下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3m3/s、2m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干、支流汇流混合后的高锰酸盐指数日通量平均浓度为( )。A.7.4mg/LB.7.5mg/LC.7.6mg/LD.7.7mg/L

已知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为9m3/s、1m3/s.浓度分別为0.2mg/L、2.0mg/L.汇流混合后的氨氮平均浓度为()。A.1.1Omg/L B.0.48mg/L C.0.42mg/L D.0.38mg/L

(2016年)某河流上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4m3/s、1m 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下午实测干、支流流量分别为3m3/s、2m 3/s,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分别为8mg/L、7mg/L。干支流汇流混合后的高锰酸盐指数日通量平均浓度为( )。A.7.4mg/L B.7.5mg/L C.7.6mg/L D.7.7mg/L

(2011年)河流干流流量为9m3/s,氨氮浓度为1.0mg/L:支流流量为1m 3/s,氨氮浓度为9.0mg/L。支流汇入干流混合后,氨氮平均浓度为( )。A.10.0mg/L B.8.2mg/L C.5.0mg/L D.1.8mg/L

已知某河的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是9m3/s和1m3/s,NH3-N0.2mg/L和2.0mg/L,干支流汇流混合后的NH3-N浓度是()。A:1.1mg/LB:0.38mg/LC:1.9mg/LD:0.76mg/L

已知某河的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是9m3/s和1m3/s,NH3-N浓度分别为0.2mg/L和2.0m/L,干支流汇流混合后的NH3-N浓度是()。A:1.10mg/LB:0.38mg/LC:1.90mg/LD:0.76mg/L

如图所示的汇流叉管。已知流量Q1=1.5m3/s,Q2=2.6m3/s,过流断面3—3的面积A3=0.2m2。则断面3—3的平均流速为(  )。A. 3.5m/sB. 4.5m/sC. 5.5m/sD. 6.5m/s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相距为3m的两质元,两者的相位差为π/6,若波的周期为4s,则此波的波长和波速分别为( )。A. 36m 和 6m/s B. 36m 和 9m/s C. 12m和 6m/s D. 12m和 9m/s

单位时间内流过河流某()的水体积称为流量,以m/s计。A、支流B、地点C、河段D、断面

()流量大于0.5m3/s的泉,均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平原区B、山丘区C、汇流区D、补水区

如果支流的流量接近于干流的流量,则支流水位的涨落将对干流的()产生显著影响 ①水位; ②流速; ③流量。A、①B、②③C、①②D、①③

已知某加热炉分支炉管规格为Φ168×9mm,现分支流量为36t/h,管内介质密度为0.85g/cm,炉管内流体的流速为()。A、0.67m/sB、0.58m/sC、0.78m/sD、0.72m/s

计算题: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7m、8m、9m,求该三角形面积?

合成流量是指()流量。A、到达下游面的干、支流B、到达下游断面的洪峰C、同时到达下游断面的相应D、同时到达下游断面的洪峰

()流量大于0.5m/s的泉,均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平原区B、山丘区C、汇流区D、补水区

有关干、支流交汇水域的范围,下者说法正确的是()A、干、支流交汇水域的范围,因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范围难定B、干、支流汇水域的范围,限制在支流河口段小范围的水域,以不超过支流河口缓流区为适宜C、A、B均对D、A、B都错

羽状水系的汇流时间较长,各支流洪水先后汇入干流,干流洪水过程平缓。

单选题合成流量是指()流量。A到达下游面的干、支流B到达下游断面的洪峰C同时到达下游断面的相应D同时到达下游断面的洪峰

单选题对于卵石浅滩,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汇流角,改善汇流条件,增大浅区冲刷能力的整治方法适用于( )。A弯道浅滩B过渡段浅滩C支流河口浅滩D汊道浅滩

单选题()流量大于0.5m3/s的泉,均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平原区B山丘区C汇流区D补水区

单选题已知某河的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是9 m³/s和1 m³/s,NH3-N浓度分别为0.2 mg/L和2.0 mg/L,干支流汇流混合后的NH3-N浓度是( )。A1. 1 mg/LB0.38 mg/LC1.9 mg/LD0.76 mg/L

单选题已知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为9m³/s、1m³/s.浓度分別为0.2mg/L、2.0mg/L.汇流混合后的氨氮平均浓度为()。A1.1Omg/LB0.48mg/LC0.42mg/LD0.38mg/L

单选题()流量大于0.5m/s的泉,均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平原区B山丘区C汇流区D补水区

判断题羽状水系的汇流时间较长,各支流洪水先后汇入干流,干流洪水过程平缓。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