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流量大于0.5m3/s的泉,均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平原区B山丘区C汇流区D补水区

单选题
()流量大于0.5m3/s的泉,均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
A

平原区

B

山丘区

C

汇流区

D

补水区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接触带泉和接触泉成因基本相同,只是分属于上升泉和下降泉。() A、错误B、正确

下列关于渠道工程级别的说法正确的是()A.灌溉流量为225m3/s的渠道为1级渠道B.灌溉流量为125m3/s的渠道为2级渠道C.灌溉流量为25m3/s的渠道为3级渠道D.灌溉流量为15m3/s的渠道为4级渠道E.灌溉流量为0.5m3/s的渠道为5级渠道

根据泉流量的不稳定系数,将泉划分为极稳定泉、稳定泉、()、()和极不稳定泉。

黑虎泉附近有()等泉组成黑虎泉泉群A、玛瑙泉、白石泉、九女泉、饮虎泉B、玛瑙泉、白石泉、九女泉、琵琶泉C、玛瑙泉、白石泉、九女泉、漱玉泉D、玛瑙泉、白石泉、九女泉、百脉泉

()流量大于0.5m3/s的泉,均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平原区B、山丘区C、汇流区D、补水区

山丘区流量大于()m/s的泉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0.5B、0.8C、1.0D、1.5

地下水水温基本监测站宜从水质基本监测站中选择布设,()时可从开采量基本监测站或泉流量基本监测站中选择布设。A、不足B、充足C、补充D、更换

山区地下水全部以大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以认为泉流量()地下水的补给量。A、小于B、大于C、等于

常见的室内泉有()。A、壁泉、叠泉、盂泉B、壁泉、叠泉、雕刻泉C、壁泉、叠泉、盂泉、雕刻泉D、壁泉、雕刻泉

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与溢流泉。A、接触泉B、上升泉C、裂隙泉D、非接触泉

山丘区流量大于()m3/s的泉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0.5B、0.8C、1.0D、1.5

平原区流量不大于()m3/s的泉,可选择少数具有较大供水意义者,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1.5B、1.0C、0.8D、0.5

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名泉,宜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

()流量大于0.5m/s的泉,均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平原区B、山丘区C、汇流区D、补水区

根据泉的出露原因泉可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断层泉

目前,我国已建立空间分布基本合理、监测项目比较齐全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拥有各类水文测站11.3万处,包括()等监测站点。A、水位、流量B、流量、降水C、降水和水生态D、水位、流量、降水和水生态

单选题地下水水温基本监测站宜从水质基本监测站中选择布设,()时可从开采量基本监测站或泉流量基本监测站中选择布设。A不足B充足C补充D更换

单选题平原区流量不大于()m3/s的泉,可选择少数具有较大供水意义者,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1.5B1.0C0.8D0.5

填空题根据泉流量的不稳定系数,将泉划分为极稳定泉、稳定泉、()、()和极不稳定泉。

单选题山丘区流量大于()m3/s的泉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0.5B0.8C1.0D1.5

单选题山丘区流量大于()m/s的泉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0.5B0.8C1.0D1.5

判断题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名泉,不宜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对B错

单选题()流量不大于1.0m3/s的泉,可选择少数具有较大供水意义者,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平原区B山丘区C汇流区D补水区

单选题下列关于统景温泉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有(  )A最高温度可达62℃B流量大、水温高C泉位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温泉飞瀑”D有珍珠泉、地震增生泉等多种温泉类型

单选题()流量大于0.5m/s的泉,均应布设为泉流量基本监测站。A平原区B山丘区C汇流区D补水区

单选题山区地下水全部以大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以认为泉流量()地下水的补给量。A小于B大于C等于

单选题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与溢流泉。A接触泉B上升泉C裂隙泉D非接触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