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版本教材中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作实验探究,写出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准备。(1)假设: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会变成麦芽糖(2)实验材料:两个相等的容器、水、唾液、碘酒(3)试验计划:先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馒头,然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水和唾液,将温度保持在37度左右。几分钟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碘酒。(4)结果:加唾液的没有变蓝,而加水的变蓝了。(5)结论: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变成了麦芽糖。

某版本教材中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作实验探究,写出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准备。(1)假设: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会变成麦芽糖(2)实验材料:两个相等的容器、水、唾液、碘酒(3)试验计划:先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馒头,然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水和唾液,将温度保持在37度左右。几分钟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碘酒。(4)结果:加唾液的没有变蓝,而加水的变蓝了。(5)结论: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变成了麦芽糖。


相关考题:

56 .甲、乙两个容器均有50 厘米深,底面积之比为5 : 4,甲容器水深9 厘米,乙容器水深5 厘米.再往两个容器各注入同样多的水,直到水深相等,这时两容器的水深是:A.20 厘米B . 25厘米C . 30厘米D .35厘米

组分比例差异大的药物在制备散剂时,采用( )。A.将剂量大的组分全部加入容器中垫底,再加入剂量小的组B.将剂量大的组分的一部分先加入容器中垫底,再加入剂量C.将组分一同加入容器中混合D.将剂量小的组分先加入容器中垫底,再加入剂量大的组分

如果一个容器中充满氢气,另一个同样大小的容器中充满二氧化碳.在常压下,两个容器中含有同样的()。 A.分子数B.原子数C.气体质量

在一个容器内有若干盐水。往容器内加入一些水,溶液浓度变成3%,再加人同样多的水,溶液浓度变成2%,问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浓度变为多少?( ) A.1.8% B.1.5% C.1% D.0.5%

甲容器中有13%的盐水300克,乙容器中有7%的盐水700克,分别从两个容器中取出同样多的盐水,把甲容器中取出的盐水倒入乙容器中,把乙容器中取出的盐水倒入甲容器中,现在两个容器中盐水浓度相同。那么分别从两个容器中取出多少克盐水倒入了另一个容器中?A.150B.270C.100D.210

如果一个容器中充满氢气,另一个同样大小的容器中充满二氧化碳,在常压下,两个容器中含有同样的A、原子数B、气体重量C、电子数D、中子数E、分子数

甲、乙两个圆柱体容器的底面积之比为2:3,容器中的水深分别为10厘米和5厘米。现将甲容器中的水倒一半在乙容器中,则此时两个容器中的水深之比为( )。A.3:5B.3:4C.2:3D.2:5

实验中,张明要称出6 升盐水溶液供同学使用,但目前只有能够容纳4 升和9 升的两个容器。在这种情况下,张明需要使用9 升的容器多少次?( )(容器中的溶液每发生一次变他就算使用1 次)A.4 B.7 C.6 D.5

一个容器内有若干克盐水。往容器内加入一些水,溶液的浓度变为3%,再加入同样多的水,溶液的浓度为2%,问第三次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后,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A1.8%B1.5%C1%D0.5%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焦耳定律”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材料二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焦耳定律”一节,关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如下: 如图l8.4-2所示,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两个密闭容器中都有一段电阻丝,右边容器中的电阻比较大。两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两段电阻丝的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如图18.4-3所示,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一样大,在其中一个容器的外部,将一个电阻和这个容器内的电阻并联,因此通过两容器中电阻的电流不同。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已学过欧姆定律等内容。任务: (1)简述焦耳定律的内容。(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材料:我国某版本生物教材中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内容如下:问题:(1)比较两个版本教材中实验的主要差异。(2)根据上述比较,分析该实验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材料: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教材“消化和吸收”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细细咀嚼馒头,感受咀嚼中味道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变甜的 ”学生们各自猜想,有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牙齿,牙齿咀嚼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舌头,舌头的搅拌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口腔里有唾液。然后,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找到馒头经过咀嚼变甜的原因。 问题: (1)上述材料中老师用的是什么类型的教学策略 老师采用这一策略的优点有哪些 (10分) (2)教师使用这种教学策略需要注意哪些要求 (10分)

一个容器盛有一定量盐水,第一次加入适量水后,容器内盐水浓度为3%,第二次再加入同样多水后,容器内盐水浓度为2%,则第三次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为()。A、0.5%B、1%C、1.2%D、1.5%

组分比例差异大的药物在制备散剂时,采用()。A、将剂量大的组分全部加入容器中垫底,再加入剂量小的组B、将剂量大的组分的一部分先加入容器中垫底,再加入剂量C、将组分一同加入容器中混合D、将剂量小的组分先加入容器中垫底,再加入剂量大的组分

有一种白色固体,可能是KI、CaI2、KIO3、BaCl2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试根据下述实验判别白色固体的组成。 (1)将白色固体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 (2)向此溶液加入少量的稀H2SO4后,溶液变黄并有白色沉淀,遇淀粉立即变蓝; (3)向蓝色溶液加入NaOH到碱性后,蓝色消失而白色并未消失。

如果一个容器中充满氢气,另一个同样大小的容器中充满二氧化碳.在常压下,两个容器中含有同样的()。A、分子数B、原子数C、气体质量

材料: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环节一:亲自体验学生口嚼馒头,谈感受。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馒头在口腔内有哪些因素参与消化?环节二:“我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参与口嚼馒头的体验过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教师选择3个最有代表性的题目:(1)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2)牙齿的研磨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3)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环节三:整理“内存”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出现在已经学习到的、确定的信息。如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没有味的;淀粉遇到碘会变蓝,等等。环节四:确定题目,设计实验小组从3个问题中选定一个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教师以提问作为导和提示:(1)小组要解决什么问题?(2)小组决定用什么方法,依据是什么?(3)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能够说明什么问题?问题: (1)上述材料中,该教师运用了哪一种类型的探究学习形式? (2)简要说明探究学习的特征有哪些。

一个学生将唾液加入淀粉液,然后在以下各种条件中,期望将淀粉转变为双糖。试问下列哪种条件对他的实验最好?()A、混合液保持在0℃B、混合物保持在30℃C、煮沸混合物然后保持在30℃D、混合物保持在70℃

细嚼馒头有甜味,这是因为()A、牙齿的咀嚼B、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葡萄糖C、淀粉有甜味D、部分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麦芽糖

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中,调整pH值至2.0,保存于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B、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C、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在两个密封、绝热、体积相等的容器中,装有压力相等的某种理想气体。试问,这两容器中气体的温度是否相等?

在通常温度下,NH4HCO3(s)可发生下列分解反应: NH4HCO3(s)=NH3(g)+CO2(g)+H2O(g)设在两个容积相等的密闭容器A和B中,分别加入纯NH4HCO3(s)1kg 及20kg,均保持在298K达到平衡后,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两容器中压力相等B、A内压力大于B内压力C、B内压力大于A内压力D、须经实际测定方能判别哪个容器中压力大

单选题一个容器盛有一定量盐水,第一次加入适量水后,容器内盐水浓度为3%,第二次再加入同样多水后,容器内盐水浓度为2%,则第三次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为()。A0.5%B1%C1.2%D1.5%

单选题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中,调整pH值至2.0,保存于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B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C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单选题一个学生将唾液加入淀粉液,然后在以下各种条件中,期望将淀粉转变为双糖。试问下列哪种条件对他的实验最好?()A混合液保持在0℃B混合物保持在30℃C煮沸混合物然后保持在30℃D混合物保持在70℃

问答题某版本教材中通过以下五个步骤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作实验探究,写出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其相关的教学准备。(1)假设: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会变成麦芽糖(2)实验材料:两个相等的容器、水、唾液、碘酒(3)试验计划:先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馒头,然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水和唾液,将温度保持在37度左右。几分钟后再分别在两个容器中加入同样等分的碘酒。(4)结果:加唾液的没有变蓝,而加水的变蓝了。(5)结论: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变成了麦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