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物理“力”一课的教学中,有下面一个教学片段。师: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生:0N。师:怎么可能是0N呢?生: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大小都是200N,就相互抵消了啊。师:不对,大家拿个测力计试一下,看看示数到底是多少。问题:(1)说明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测力计的原理以及二力平衡,并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调整。

在初中物理“力”一课的教学中,有下面一个教学片段。师: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生:0N。师:怎么可能是0N呢?生: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大小都是200N,就相互抵消了啊。师:不对,大家拿个测力计试一下,看看示数到底是多少。问题:(1)说明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测力计的原理以及二力平衡,并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调整。


相关考题:

有一玻璃球在空气中称其重力为4.41牛顿,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示数为2.94牛顿,浸没在石油中测力计示数为3.30牛顿,求玻璃球和石油的密度.

某同学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一种未知液体的密度:他把一个铁块用细绳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铁块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4N,把铁块浸没在该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11N,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铁的密度是7.9×103kg/m3。

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一磁体, 沿水平方向从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的A端移到B端的过程中, 测力计示数将[]A.增大B.保持不变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

如图所示,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在模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木块A受到的是静摩擦力B. 木块A会相对地面匀速运动C. 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D. 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合力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选择C项。题目:如图所示,各用4 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4 N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 N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 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O N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0分)(2)针对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学生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15分)(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15分)

下面是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在鼓掌时右手用力拍打左手,左手掌是否有感觉,右手掌是否也有感觉?学生:是,都感觉到疼。教师:是这样的,在这里两手间相互存在的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那么大家看一下课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甲: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很相似。教师:这两者说的不是一回事,甲同学所说的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大家一定要记住并会解释一些现象。学生:嗯。教师:那我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怎样呢?学生: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大小相等。学生丙:我觉得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相等。教师:这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你好好分析一下就知道为什么相等了。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针对出现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牛顿第三定律。(15分)

当两人各测力器两侧,同时用50N力对拉,测力计上的示值是()A、100NB、50NC、25ND、0N

示值为1960N的测力计,在示值为14700N处的实际作用力为1477.4N,则该测力计在该刻度点的引用误差为()。

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大多数测力计是()制成的。A、铁制B、铜制C、弹簧

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数量。

在“利用弹簧测力计、橡皮条、细绳套、木板等器材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和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只要保证橡皮条的形变量大小相同即可B、作分力和合力的图示时,分力和合力所选的标度可以不同C、在拉细绳套时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表面平行D、实验时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必须大于等于90°

在“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下列实验要求正确的是()A、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B、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相互垂直C、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不能超过其量程

当两人各在测力器两侧,同时用50N力对拉,测力计上的示值是()。A、100N;B、50N;C、25N;D、0N;

用于钢支撑压力量测的测力计根据测试原理和测力计结构的不同可以分类为:()测力计和()测力计。

测量上限为98N的测力计,在示值为49N的实际作用力为48N,则测力计在这点的引用误差约为()A、1%B、2%C、5%D、0.5%

填空题用于钢支撑压力量测的测力计根据测试原理和测力计结构的不同可以分类为:()测力计和()测力计。

单选题测量上限为98N的测力计,在示值为49N的实际作用力为48N,则测力计在这点的引用误差约为()A1%B2%C5%D0.5%

单选题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A100NB200NC0ND400N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力现象,同学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同学们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呢?学生: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我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木块固定相连,将它们放置在长木板上,拉动长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到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15分)(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15分)四、教学设计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12分,第14题28分,共40分)

填空题示值为1960N的测力计,在示值为14700N处的实际作用力为1477.4N,则该测力计在该刻度点的引用误差为()。

填空题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他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使固定物体上表面水平,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在固定物体上滑动.为了用弹簧测力计示数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让木块沿水平方向做____运动.

填空题如图甲、乙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__”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____.

问答题在初中物理“力”一课的教学中,有下面一个教学片段。师: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的方向拉测力计,各用力200N,则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生:0N。师:怎么可能是0N呢?生:甲、乙两个同学沿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大小都是200N,就相互抵消了啊。师:不对,大家拿个测力计试一下,看看示数到底是多少。问题:(1)说明测力计的工作原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测力计的原理以及二力平衡,并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调整。

单选题两个人都用10牛的力拉测力计的两端,当测力计静止时,它的读数和所受合力分别是(  ).(测力计的重量不计)A20牛,20牛B10牛,0C20牛,0D10牛,10牛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力现象,同学们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同学们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呢?学生: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我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木块固定相连,将它们放置在长木板上,拉动长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到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15分)(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