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观点

试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观点


参考解析

解析:学校与社会。关于学校与社会 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 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各类的作业进行活动。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杜威 认为,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改良调节功能。他 指出:首先,学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 基本方法;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工具;再次,学 校教育的协调功能,即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培养个人与别人共同生活和合作共事的 能力。陶行知关于杜威关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的论述,"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 是指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陶行知关于“社会即 学校”的定义是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 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2)教育与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 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 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陶行知 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 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起来有三层 意思: ①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 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 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②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 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 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 ③教育 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 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3)教育与学生。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有影响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自然成长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 ①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重心转移,“儿童变成了太阳”,一切教育组织措施,都围绕他们运行。 ②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思维。他认为思维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儿童思维的经验情境。陶行知在教育与学生问题的论述上,根据中国国情有了创新。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但这发展必须处理好三层关系: ①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②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③近期发展 和终生发展。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①从儿童为中心到 “六大解放”。陶行知认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 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从思维到创造。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使人人都能创造。 (4) 教育与知识。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 而经验就是人与自然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 我们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 ①倡导“从做 中学"; ②确立新的课程观。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陶行知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 "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 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其次,陶行知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他认为课程建设要顾及全体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们了解贫富不均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拿出一切力量来争取胜利;富国之路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生产、科学的劳动。同时,课程建设要留心有 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特别的训练和培养。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5) 教师与学生。对教师与学生这一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三点:①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 ②教师不应该对儿童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应“放弃他们的指 导责任”。 ③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陶行知对这一问 题的论述比杜威又有新的发展。他认为,教师必须做到: ①树立"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 “天下为公、文化为公”“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 ②学会“宽容",“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与学生共甘苦,做民众之公仆。 ③教师与学 生共创造,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学生教师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

相关考题:

试分析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并比较他们的异同。

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教育即生活”的倡导者是()。 A、斯宾塞B、 陶行知C、杜威D、裴斯泰洛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如出一辙。

试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杜威的理论的关系。

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试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和评述。

试述陶行知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和观点。

称赞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A、鲁迅B、杜威

五四运动后,我国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儿童中心论,该观点的首倡者是()。A、陈鹤琴B、陶行知C、张雪门D、杜威

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提出“生活即教育”。A、罗素B、陶行知C、杜威D、加涅

阐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与杜威理论的关系。

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教育家是()A、布鲁纳B、杜威C、陶行知D、黄炎培

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观点的是( )A、陶行知B、杜威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活动即教育”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教育思想?()A、杜威B、赫尔巴特C、蔡元培D、陶行知

提倡“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教育家是()A、卢梭B、杜威C、陶行知D、福禄贝尔

单选题(2014山东威海)“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教育学家()的观点。A赫尔巴特B皮亚杰C杜威D陶行知

单选题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观点的是()A陶行知B杜威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单选题()提出“生活即教育”。A罗素B陶行知C杜威D加涅

单选题称赞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A鲁迅B杜威

问答题陶行知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单选题陶老先生原名陶文俊,后来曾改为陶知行,再后来又改为陶行知,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最终他的观点是()A知行合一B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C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单选题五四运动后,我国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儿童中心论,该观点的首倡者是()。A陈鹤琴B陶行知C张雪门D杜威

问答题阐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与杜威理论的关系。